浮生犹至日,七十四年馀。
兵乱无长策,家贫少著书。
解鞍知伏马,衔索总枯鱼。
垂老防人面,南山扫敝庐。

【注释】

至日:指冬至。古人认为冬至为一年的始末,故称“至日”。

七十四年余:指从开元二十四年(736)安禄山叛乱开始,到乾元二年(759)肃宗即位为止的七十四年。

伏马、衔索:指马鞍上的马缰和马嚼子。马鞍上有两根长绳,一根系在马颈上,一根系在马肚上,称为“伏马”和“衔索”,是控制马行动的工具。

敝庐(bì lú):破旧的居所。

【赏析】

此诗是杜甫晚年的作品,作于乾元二年(759)冬。诗人自叙生平遭遇,抒发忧时伤乱之情。

开头“至日”二字即点明题意,说明诗篇是咏叹“至日”(冬至),并借以抒发感慨。首联写自己一生经历的坎坷,感叹岁月易逝,人生短暂。颔联写战乱频仍,没有好的治国方略,家贫而少著述。颈联写自己解甲归田,知马鞍上有马缰和马嚼子,知道有埋伏,于是将马鞍卸下,以免被敌人暗算;同时,又知鱼儿吞钩后总想逃脱,所以把钓线咬住它,不让它逃走。尾联写作者年老体衰,常担心别人加害于他,只好隐居南山边,打扫一间草屋,以待终老。

诗中用典多显隐晦,但能切合诗题和诗意,表现作者对世事变迁的深切感受及个人命运的无奈和愤慨。全诗语言朴实无华,感情深沉悲壮,反映了当时社会动荡不安的现实。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