鼙鼓声惊动地来,蛙鸣池畔甚喧豗。
巡更每与鼍相应,报晓还疑羯共催。
人劝分秧耕绿野,天教护谷入黄梅。
由来善解官私意,聒耳何妨听几回。
【注释】
- 乙丑:唐武宗会昌六年,公元846年。
- 豗:《广韵》《集韵》《韵会》并《说文》“豗,牛角相触也”。这里指青蛙的叫声。
- 巡更:巡逻的人。
- 报晓:报时。
- 羯(jié)鼓:唐代羯胡鼓。
- 绿野:绿色的田野。
- 黄梅:黄色的梅子,这里指麦子。
- 官私意:公私之意。
- 聒(guō)耳:使耳聋,形容声音大而吵。
【赏析】
这首七绝是一首描写夏夜蛙鸣的诗作。诗的前两句写蛙鸣之声响彻云天,后两句写蛙鸣之声响彻四野。诗人通过描写夏夜蛙鸣声的响彻云霄与四野,写出了夏天夜晚的热闹景象,同时也写出了诗人对这种热闹景象的感受。全诗语言朴实无华却韵味无穷,读来使人如闻蛙鸣。
首句“鼙鼓声惊动地来”,以鼙鼓动地起笔,用拟人手法写其声势之浩大。次句“蛙鸣池畔甚喧豗”,则进一步写蛙鸣之声之响亮。三、四句“巡更每与鼍相应,报晓还疑羯共催”,则写在夜间巡逻的差役与鼍鼓相应、报晓的差役与羯鼓相应,似乎在催促着天明的到来。最后,“人劝分秧耕绿野,天教护谷入黄梅”两句,则是写农事活动,人们劝导人们去播种、耕耘、收获。全诗前六句,从听觉的角度,描绘了夏夜蛙鸣声的浩大。最后两句,由听觉转为视觉,写了农民们忙着农事的景象。整首诗,动静结合,形象生动,把夏夜的喧闹场面和农民繁忙的活动写得惟妙惟肖,十分传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