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泉聒旅枕,壁灯照客起。
云木滉初阳,蒙茸犹谷底。
笳鸣惊宿禽,旌影照溪水。
虹桥接枫岭,闽程从此起。
仰见梨山巅,雾行犹十里。
阴崖竹梢空,寒碧光薿薿。
山僧延客坐,孤亭翠微里。
亭边方竹枝,乍见心尤喜。
棱棱节目匀,端正比君子。
我行既在险,所恃非圆美。
从僧乞杖材,中矩皆如砥。
行行步亦步,扶我历蒙汜。

【注释】

  1. 枫岭山行至梨岭:在枫岭山行走,直到梨岭。
  2. 风泉聒旅枕:风声如泉水般地吵醒了我的旅伴的枕头。
  3. 壁灯照客起:墙壁上挂的油灯照亮了我起身。
  4. 云木滉初阳:云彩和树木在初阳下闪耀着光芒。
  5. 笳鸣惊宿禽:胡笳声惊起了夜晚的鸟儿。
  6. 旌影照溪水:旗帜的影子映照在溪水中。
  7. 虹桥接枫岭,闽程从此起:连接着枫岭和桥的彩虹桥从这里开始。
  8. 仰见梨山巅,雾行犹十里:抬头看见山顶,云雾缭绕仿佛走了十里路。
  9. 阴崖竹梢空,寒碧光薿薿:阴暗的山崖上竹丛中空荡荡,寒冷的水色闪烁着幽微的光芒。
  10. 孤亭翠微里,山僧延客坐:孤零零的亭子里,山中的和尚邀请客人坐下。
  11. 亭边方竹枝,乍见心尤喜:亭子边的竹子刚刚看到就让我特别高兴。
  12. 棱棱节目匀,端正比君子:竹子的棱角分明,笔直而均匀,就像君子一样端正。
  13. 我行既在险,所恃非圆美:我行走在险峻的道路上,依靠的不是完美的圆滑。
  14. 从僧乞杖材,中矩皆如砥:向僧人要了一根棍子,都是圆形像磨刀石一样的。
  15. 行行步亦步,扶我历蒙汜:一步一步地走路,扶着我走过了泥泞的小路。

【赏析】
这首七言绝句,描绘了作者在枫岭山行至梨岭时的所见所感。诗中通过对景物的描述,表达了对自然之美的赞美和对旅途艰辛的感慨。

首句“风泉聒旅枕”,描绘了旅途中听到风声和泉水的声音,使旅伴们辗转难眠。这句不仅描述了环境,也表现了旅人的心情。

第二句“壁灯照客起”,则描绘了清晨阳光透过墙壁上的油灯照亮旅人起身的画面,形象地展现了旅人的勤劳与坚韧。

第三句“云木滉初阳”,则是写初升的太阳在云彩和树木间反射出的灿烂光芒,充满了生机与活力。

第四句“笳鸣惊宿禽,旌影照溪水”,则描绘了胡笳声将夜间的鸟儿惊醒,旗帜的影子映照在小溪中,增添了几分神秘与幽静的氛围。

第五至七句,诗人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旅途中的景观与心境。“虹桥接枫岭,闽程从此起”两句,通过连接枫岭和福州的桥梁,引出了整个旅途的开始。“仰见梨山巅,雾行犹十里”描绘了登山途中所见的景色,以及云雾缭绕的美景给人带来的视觉冲击。

第八句“阴崖竹梢空”,则描绘了山崖上竹丛中空旷的景象,给人以寂静、冷清的感觉。

第九句“寒碧光薿薿”,则是形容水色的幽深与寒冷,给人一种宁静而又神秘的感觉。

第十句“孤亭翠微里,山僧延客坐”,则描绘了一座孤零零的小亭子的景致,以及山中和尚邀请客人坐下的场景,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友好与亲近。

第十一句“亭边方竹枝,乍见心尤喜”,则是说刚看到亭边的竹子,心中便感到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第十二句“棱棱节目匀,端正比君子”,则是对竹子的评价,认为其棱角分明、笔直均匀,就像君子一般端正。

最后一联“我行既在险,所恃非圆美”,则是表达了作者对自己旅途艰险的认识和对人生道路的看法,认为路途虽然艰难,但只要坚守信念,就能战胜困难。

整首诗通过对景物的描绘和内心的抒发,表达了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感悟。诗人以简洁有力的语言,生动地描绘了旅途中的风景和心情,展现了他对生活的深刻理解和独特见解。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