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途寂寂越山前,日暮孤征见辋川。
牙桨银篙飞鹤渚,雨蓑风笠捕鱼船。
溪边落木三江地,城外归帆半雾天。
漂泊只今嗟已甚,沧洲不断有荒烟。
【注释】
- 越山:《水经注》卷三《江水》:“浙江,右合于会稽南,东径吴郡故城之西,为钱塘江。又东历上虞北,右会浙江。浙江水首受诸山,南流则东注于海。”越山即指钱塘江。
- 辋川:地名,今属浙江省湖州市,有“江南第一山水名区”之誉。
- 牙桨银篙:船桨。银篙,形容竹制船桨。
- 飞鹤渚:指长汀、长洲,在今江苏苏州西南太湖中。
- 渔浦:地名,今属湖南省。
- 溪边落木三江地:意指湘江一带。三江,即湘、资、沅。
- 城外归帆半雾天:意思是说,在城外,只见到一片迷蒙的云霭。
- 漂泊:这里指流浪生活。
- 沧洲:水边沙洲。
【赏析】
这是一首写旅途所见的诗。前四句写景,后四句抒情。全诗以“越山”起笔,点明地点;接着写日暮时分的景色;再写船上捕鱼的人;然后写远处的景色;最后写自己的处境。诗人在途中,触景生情,感慨万端,抒发了自己的身世之叹。
“长途寂寂越山前”,起句点题,交代了诗人出发时的行踪。诗人由吴门(今江苏苏州)出发,沿着运河南下,经杭州、绍兴、宁波到达温州,一路风尘仆仆,行程遥远。“日暮孤征见辋川”,日暮时分的景色,是这首诗描写的重点。辋川,是晋代文学家、画家顾恺之的别墅,位于今陕西蓝田县西南。诗人经过辋川时,已是夕阳西下,炊烟四起,一派宁静祥和的田园风光呈现眼前。“牙桨银篙飞鹤渚”。诗人乘舟从越山前行,沿途所见,都是青山绿水,令人心旷神怡。“飞鹤渚”,是一处风景如画的地方,相传这里是当年王羲之与谢安等游赏之地。如今,诗人也来到了这个胜地,不禁让人想起那些文人雅士在这里吟诗作画的情景。
正当诗人陶醉在这美好的自然景色之中时,却突然被眼前的一幕所惊住了:“雨蓑风笠捕鱼船。”原来,在这美丽的景色背后,还有着另一番景象。渔民们正在冒着风雨,驾着小船,在水里捕鱼呢!他们身着蓑衣戴斗笠,手持竹竿,奋力地挥动着手中的鱼钩,试图将鱼儿钓上岸来。这种勤劳朴实的生活场景,让人感到一种深深的敬意。
“溪边落木三江地”,“城外归帆半雾天”。“溪边落木三江地”,意指湘江一带。三江,即湘、资、沅。“城外归帆半雾天”,意思是说,在城外,只见到一片迷蒙的云霭。这句诗描绘了一幅宁静而又朦胧的画面,仿佛诗人置身于一个仙境之中。然而,在这美景的背后,却是无尽的辛酸与无奈。
尾联两句直抒胸臆:“漂泊只今嗟已甚,沧洲不断有荒烟。”“漂泊只今嗟已甚”,意指如今的我,已经厌倦了这种四处漂泊的生活。“沧洲不断有荒烟”,则是诗人对家乡的深情怀念。他想起了那片曾经熟悉的土地,那里有着他的亲人和朋友,有着他的回忆和梦想。然而,如今他已经远离家乡多年,无法再回到那个熟悉的地方去了。
全诗以“越山”起笔,点明地点;接着写日暮时分的景色;再写船上捕鱼的人;然后写远处的景色;最后写自己的处境。诗人在途中,触景生情,感慨万端,抒发了自己的身世之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