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参造化,学究天人,本经术以匡时,立一代文章风节;
泽被生民,功在社稷,励忠清而尽瘁,垂千秋宇宙大名。
【注释】
1、挽:悼念。张之洞(1837年~1909年),字孝达,号香涛,湖北武汉人。清末大臣、洋务派代表人物之一。曾创办汉阳铁厂和湖北枪炮厂,并主持修建武汉长江大桥。有《张文忠公全集》。
2、参:参与、参加。造化:天地自然。本经术以匡时,立一代文章风节:用经学来匡正时代,立下一代文章的气节。本:依靠;本经术:以经学为根本;匡时:匡正时代;
3、泽:恩泽。生民:人民。功在社稷,励忠清而尽瘁:功劳在于天下百姓,努力忠诚清廉而竭尽心力。励:勉励。
4、垂:留下,流传。千秋宇宙大名:流传千古,名扬宇宙。
【赏析】
这是一副挽联,作者通过歌颂张之洞的一生,表达了作者对张之洞的崇敬之情。
“笔参造化,学究天人,本经术以匡时,立一代文章风节”。上联写张之洞的学问和才能。张之洞博学多识,精通经史子集,尤其擅长数学和地理学。他主张“实事求是”,注重实证研究,反对空谈玄理。他的学问不仅仅限于书本知识,更注重实践应用。他的学问和才能,使他能够用经学来匡正时代,立下一代文章的气节。这两句话表达了作者对张之洞的赞美之情。
“泽被生民,功在社稷,励忠清而尽瘁,垂千秋宇宙大名”。下联写张之洞的功绩。张之洞治理湖北期间,推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使湖北成为了一个繁荣昌盛的地方。他关心民生,重视教育,提倡科学,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他的功绩不仅仅在于个人,更在于他对国家和民族的贡献。这两句话表达了作者对张之洞的敬仰之情。
既表达了作者对张之洞的崇敬之情,也体现了作者对国家和民族的热爱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