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陆得南针,学界光华开晓日;
文星沉北极,公门桃李哭春风。
【注释】
亚陆:指中国,即大陆。南针:指南针的省称。
学界:指学术界,泛指学术界人士。光华:光彩辉煌。开晓日:比喻学者们的学说或成就像太阳一样照耀着大地。
文星:指有文学才华的人。沉北极:指才华不得施展。公门:指官府、衙门。桃李:喻指学生。哭春风:比喻因政治原因而遭受贬谪。
【赏析】
这首诗是挽张百熙联。张百熙(1847—1907),字孝敛,号秩珊,湖南长沙人。晚清著名学者,曾任礼部尚书等职。
“亚陆得南针,学界光华开晓日。”这两句诗意思是说,在中国大陆上,人们终于发现了南针,中国的学术界从此迎来了光辉灿烂的早晨。这里用“南针”代指指南针,因为在中国,指南针最初是由外国传入的。“学界”指的是学术界。“光华开晓日”,比喻学者们的学说或成就就像太阳一样照耀着大地。这里的“光华”和“晓日”,都是用来形容学者们学问的光辉和成就的辉煌。
“文星沉北极,公门桃李哭春风。”这两句诗的意思是说,有才能的人被贬到了北方,他们的才华只能在风中哭泣。“文星”是指有文学才华的人。“沉北极”指的是才华不得施展,被贬到北方去了。“公门”指的是官府、衙门。“桃李”在这里是指学生,因为桃树和杏树的花可以结出果实,所以常用来比喻学生。“哭春风”比喻因政治原因而遭受贬谪。这里的“春风”,是指春天的气息,象征着温暖和希望。
整首诗通过对比和反衬的手法,表达了作者对张百熙的怀念之情。他不仅怀念张百熙的学问和才华,也怀念张百熙在官场上的遭遇和不幸命运。同时,这首诗也展现了晚清时期社会动荡不安、政治黑暗的现实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