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担鸟路春云鲜,朅来挺辔飞岑颠。
栈阁关门不容幰,前旌已见临清川。
清川流水如碧玉,疑是汉江鸭头绿。
哀丝别管逐风流,骅骝蹀躞空山曲。
青泥百折度孤城,犹有故时津吏迎。
舍舟释骑著芒屩,黄冠道士前吹笙。
两崖洼寥不见底,杳然足下流松声。
导我方丈谒三祖,授简为作升天行。
五年前走荒山道,正际泸西初动兵。
虎咆穷岩鬼啸野,妻拿系累僮仆惊。
今来拂衣谢荣利,洞壑闲云舒我情。
梦回风潮振灵海,似有鸾鹤空中鸣。

【注释】

左担鸟路春云鲜:指蜀地的山路。

朅来(qiè lái)挺辔飞岑颠:指登上了山巅。朅,通“却”,反而。

栈阁关门不容幰(xiǎn):指蜀道险峻,车马难以通行。

前旌已见临清川:指旌旗已经出现在对岸的江面上。

清川流水如碧玉:形容清澈的江水像碧玉一样美丽。

哀丝别管逐流风:指哀伤的琴声随着江水飘动。别管,即“不管”。

骅骝蹀躞(dié xiè)空山曲:指骏马在山间曲折的道路上奔跑。

青泥百折度孤城:指经过许多曲折,终于到达一座孤城。青泥,青色泥土。

犹有故时津吏迎:指仍然遇到了过去的渡船人。

舍舟释骑著芒屩(máng zōu shì máng guāo):指脱下鞋子,穿着芒草编成的草鞋。屩,一种鞋。《太平御览》卷二九七引《太公金匮》:“文王梦神告之曰:‘吾以子为客,将往辅周室。’文王寤,乃着芒𫄠而行。”唐杜甫《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之五:“荒村带返照,落日杂轻尘。牛渚非无树,幽泉忽自邻。盘涡资右浦,鸡谷望西秦。肯与行人别,劳来看马蹄。”

黄冠道士前吹笙:指前面有一位道士正在吹笙。

两崖洼寥不见底:指两岸的悬崖峭壁高耸入云,看不到底部。

杳然足下流松声:指脚下的松树枝叶随风摇曳发出的沙沙声。杳然,形容声音悠远、深沉。

导我方丈谒三祖,授简为作升天行:指引导我去拜访三位祖师,并授予我一张简书要我写下《升天行》。方丈,佛家语,指修行者所住之地。三祖,佛教禅宗创始人达摩祖师、二祖慧可祖师和三祖僧璨祖师。

五年前走荒山道,正际泸西初动兵:指五年前我曾走过荒凉的山路,当时正是在四川泸州附近发生了战争。

虎咆穷岩鬼啸野:指野兽在深山中咆哮,鬼魂在荒野中呼啸。

今来拂衣谢荣利,洞壑闲云舒我情:指现在我已经卸下名利,来到了洞壑之中,享受着闲逸自在的生活。

梦回风潮振灵海,似有鸾鹤空中鸣:指梦中回到那灵山大海边,仿佛看到有鸾鹤在空中飞翔。

【赏析】

这是一首纪实性的诗。诗人在登越州龙游驿时,曾梦见自己来到仙境。他首先进入的是一条蜿蜒崎岖的山路。诗人说:“梦游蜀道”是此诗的总纲。首联就写“春云鲜”的蜀道,“朅来挺辔飞岑颠”则写诗人上山的情景。次联写山道艰险,诗人只好弃车徒步,“前旌已见临清川”,才抵达对岸。三联写诗人过险关,遇旧识,脱木屐。四联写诗人经小径,越绝壁,至山巅。五、六、八联又写途中景色:过长亭,遇旧友;穿栈道,遇老翁;过小桥,遇道士;经危峰,遇虎豹。最后又写登高见远,意得神超。结尾二联,诗人又回到现实,脱木屐,弃车马,换芒履,过小桥;向道士告别,辞别友人,脱木屐,脱芒履,披散长发,解去衣冠。尾联再写诗人的心境:“今来拂衣谢荣利”,表明诗人已经摆脱世俗,归隐山林了。

全诗写景状物细腻逼真,富有生活气息,而诗人的感受则寓于其中,含蓄蕴藉,耐人寻味。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