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官晚出天谶毁,惟有兹碑屹然在。
东吴迹古接秦汉,皇象书奇敌斯喜。
我归未买阳羡田,访古不到函山巅。
披图细认善卷洞,识字重寻仓颉篇。
唐侯风雅赵侯替,覆石作亭仍作记。
封山昔闻孝侯至,废舍今同召公憩。
吁嗟呼赏音人少谁来游,古文奇字空遗留。
君不见会稽亦有孙皓刻,误作窆石传千秋。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国山碑亭图,通过对碑亭的描述,表达了诗人对古文化遗产的珍视。
首句“题国山碑亭图赵大令摄荆溪”交代了诗作的背景。赵大令是诗人的朋友,他拍摄了国山碑亭图并寄给诗人,让诗人为他作序。国山碑亭是一处重要的文物古迹,诗人对此非常感兴趣。
“校官晚出天谶毁,惟有兹碑屹然在”两句描述了国山碑亭的现状。校官是指负责保管、维护古代文献的官员,他们因为天谶的毁失而感到惋惜,但国山碑亭却依然屹立不倒。这句话表达了诗人对国山碑亭的赞赏之情。
“东吴迹古接秦汉,皇象书奇敌斯喜”两句进一步描绘了国山碑亭的历史价值。东吴是指三国时期的东吴政权,国山碑亭见证了这一历史时期的重要事件。皇象书则是古代书法的一种,其特点是笔画流畅,富有韵律感,与斯喜(可能是某个人的名字)的作品相得益彰。这句话赞美了国山碑亭所承载的历史和文化意义。
“我归未买阳羡田,访古不到函山巅”两句反映了诗人自己的经历。诗人虽然回到了家乡,但他并未购买阳羡田产,也没有去函山巅探访古迹。这两句表达了诗人对故土的眷恋之情和对历史遗迹的敬畏之心。
“披图细认善卷洞,识字重寻仓颉篇”两句描述了诗人对国山碑亭的深入了解。他仔细研究了图中的善卷洞和仓颉篇,从中汲取知识和灵感。这两句展现了诗人对古代文化的热爱和追求。
“唐侯风雅赵侯替,覆石作亭仍作记”两句揭示了国山碑亭背后的历史故事。唐代的侯风雅曾接替赵侯的位置,他在国山碑亭上建立了一座亭子,并写下了记载亭子的文字。这句话表达了诗人对古人智慧和精神风貌的钦佩。
“封山昔闻孝侯至,废舍今同召公憩”两句回顾了国山碑亭的历史渊源。从前人们听说孝侯曾在封山建过亭子,而如今这座亭子已经废弃不用,与召公的休息场所融为一体。这句话展示了国山碑亭历经沧桑,仍然保持着古朴的气息。
最后两句“吁嗟呼赏音人少谁来游,古文奇字空遗留”表达了诗人对于古文化遗产保护的担忧。现在能够欣赏到古文奇字的人越来越少,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可能会逐渐消失。这句话呼吁人们重视对古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
这首诗以国山碑亭为背景,通过对碑亭的描述和对其历史价值的赞扬,表达了诗人对古文化遗产的珍视之情。同时,诗人也呼吁人们要重视对古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让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得以流传后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