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峰入幽怀,雾滑又孤往。
苔枯不留爪,壁削正迎颡。
升如挂枝猿,行避伏林蟒。
阴厓笑声落,徒旅始惊仰。
发吹空云边,带袅古萝上。
何人凿山骨,千载不得长。
因穷岩塔峙,遂造石宇广。
微晖惨人颜,阴绿集古想。
不见前后人,金仙坐秋朗。
【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解答时,首先要认真阅读诗歌内容,然后仔细辨识选项中是否有对诗歌的肢解、曲解等错误理解,其次甄别选项中哪些是符合原文意思的,哪些是有误的,分析其原因,并在题干要求范围内选择正确答案。此题要求“先输出诗句,再输出译文,诗句和译文一一对应,并给必要的关键词加上注释,末尾附上赏析”,这是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概括能力。
(1)
第一句“连峰入幽怀,雾滑又孤往。”意思是:连绵的山峰融入了深深的山谷之中,山间的迷雾让人感到更加孤独。
(2)
第二句“苔枯不留爪,壁削正迎颡。”意思是:苔藓已经干枯,不再留有痕迹,岩石陡峭,直逼人的额头。
(3)
第三句“升如挂枝猿,行避伏林蟒。”意思是:攀爬时如同悬挂在树梢的猿猴,行走时需躲避潜伏的蟒蛇。
(4)
第四句“阴厓笑声落,徒旅始惊仰。”意思是:阴壑里传来阵阵笑声,使得旅行者都惊讶地仰望。
(5)
第五句“发吹空云边,带袅古萝上。”意思是:风从山顶吹过,把飘动的云彩吹得更远,同时将古藤上的叶子带到了山巅。
(6)
第六句“何人凿山骨,千载不得长。”意思是:是谁凿开这山石的骨髓?千年的时间都无法使其生长。
(7)
第七句“因穷岩塔峙,遂造石宇广。”意思是:由于寻找岩洞中的佛阁,于是建起了宽广的石屋。
(8)
第八句“微晖惨人颜,阴绿集古想。”意思是:只有微弱的光线照耀着人们的面容,阴暗的绿色聚集在人们心头。
(9)
第九句“不见前后人,金仙坐秋朗。”意思是:看不到过去的人,只有金仙独自端坐在秋天明亮的月色中。
【答案】
译文:我沿着山路一直走到了紫峰阁,那里的风景非常美丽,让我流连忘返。
赏析:作者游摄山时,一路欣赏着风景,直到来到了紫峰阁。紫峰阁位于摄山最高峰南麓,高约10米许,为一巨石突起而成。这里山势雄壮,云雾缭绕,视野极为开阔。作者在此欣赏美景后,心情愉悦而畅快,便写下了这首诗。
首句“连峰入幽怀”,写自己登山的心情。连峰入幽,即指登上了紫峰阁,山峦进入幽静的怀抱。山间雾气弥漫,增添了几分神秘与朦胧。“入”字用得生动形象,写出了作者登山时的所见所感。
次句“雾滑又孤往”,写自己面对茫茫山雾时的心情。雾气滑过,更增加了几分孤独之感。“又”字表明此时已是独自一人。“孤”字则进一步强调了自己此时的孤独之情。
接着两句“苔枯不留爪,壁削正迎颡。”通过苔藓和岩石的变化来描绘山景之美。苔藓已干枯脱落,不再留有痕迹;而那峭壁却依然直立,仿佛在迎接前来攀登的人。这里的“枯”“留”“削”“迎”等字眼,既描绘出了苔藓与岩石的不同状态,也展现了山势之险峻。
接下来的两句“升如挂枝猿,行避伏林蟒。”“升”字形容了攀爬时的情景,如同猿猴挂在树枝上一般艰难;“行”字则表现了行进中的艰辛。“挂”“避”“伏”等字眼,不仅描绘出了攀爬时的艰难,也体现了山势之险峻。
接下来两句“阴厓笑声落,徒旅始惊仰。”描述了山崖深处传来的阵阵笑声以及由此引发的惊叹。这里的“阴厓”指的是山崖深处,“笑”字则传达出一种宁静而神秘的气息。而“声落”则暗示了声音虽大但已消散无踪。这种突然而来的惊喜与赞叹,让人们不禁感到惊叹不已。
最后两句“发吹空云边,带袅古萝上。”则是描绘了风吹过后云彩的变化以及古藤上飘荡的叶子。这里的“吹”字表现了风的力量之大;“空云边”则描绘了云朵被吹散后的空旷景象;“带袅”二字则形象地描绘了古藤上的叶子随风摇曳的样子。而“古萝”则让人联想到了这片古藤的生长岁月。
整首诗以游摄山的经历为主线,通过对山峦、苔藓、岩石、树木、云雾等自然景观的描写,展现了摄山独特的魅力。同时,诗人还运用了生动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使整个画面充满了动感与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