弦歌声里自敲诗,况有匡衡助解颐。
江左风流愁阒寂,看君坛坫接袁丝。
【注释】
弦歌声里:指弹琴唱歌。自敲诗:自己吟诵诗歌。况有匡衡助解颐:何况有匡衡来帮助我舒展眉头。江左:即江东,今江苏一带。袁丝:指袁宏道(袁宗道、袁中道、袁宏柄三兄弟),号陶庵,明代文学家。他与兄宗道、弟中道、弟宏柄同被称为“三家”。
【赏析】
这是一首送别诗。屠隆在《题大令说诗图序》中说:“余昔游吴门,见诸公雅集,多能以声调为词,而意有所寄,不徒咏叹于声音也。”可见作者与屠隆等人的交往,是唱和赠答,互相应和的一种方式。这首诗就是写他们之间唱和赠答的情况的。诗中赞扬了屠隆的才华,同时表达了自己的惜别之情。
首句开门见山,直陈其事。次句点明主题,说明作者和屠隆都是善于歌唱的人,而且彼此都很欣赏对方的才艺。第三句写江左风流,而“看君坛坫接袁丝”一句则是说,你(屠隆)的文坛地位将和袁宏道一样高。这一句是全诗的关键。诗人把屠隆比作匡衡,是因为两人都有很高的文学造诣,都能得到皇帝的赏识。匡衡是西汉人,曾为太子少傅,后任光禄大夫、太中大夫,封乐昌侯。汉成帝时,丞相王嘉荐举匡衡才能可以辅助皇帝,于是征拜为郎,入侍宫廷,授以官职。他因上书言事被免职,又经推荐,再起为尚书、光禄大夫,迁少府,太子少傅,封乐安侯。匡衡为人正直,学识渊博,很有才干。他经常给皇帝上疏条议朝政得失,劝谏皇上要勤政爱民,注意节俭。他还常为朝廷起草各种文书,对国家大事发表意见。匡衡还曾亲自给皇上讲课,教授太子读书。匡衡虽受宠遇,但一生清贫。他的诗篇很多,现存两篇。《乐府古题要解》说“乐府诗皆感伤类,而《上邪》、《羽思》二曲为绝代佳作。”《艺文类聚》引《匡衡别传》说:“衡尝为相,每有奏请,常夜以继日,数至中常侍烛灭,犹未得省;及明,更以蜡炬继之。其为勤劳如此。”匡衡虽然身居高位,却从不骄奢淫逸,廉洁自律,故深得人们敬重。因此,诗人称屠隆为“匡衡”,既表明了对他的崇敬,同时又表示了希望他能象匡衡那样为国效力,为世立业。
第四句进一步强调屠隆的文名已很高,并由此引出了对屠隆今后的前途的美好祝愿。诗人用“愁阒寂”三字形容江左(今江苏一带)当时文坛寂寞冷清的气氛。这一方面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状况——文人失意,怀才不遇;另一方面也说明了屠隆当时的处境——处境孤寂,缺乏知音。然而,诗人并没有因此而悲观失望。相反,他却满怀信心地相信,像他这样才华横溢的人终有一天会得到世人的赏识。最后两句,诗人把屠隆和袁宏道相提并论。袁宏道,即袁宗道、袁中道、袁宏道三兄弟,号陶庵,明代散文家、戏剧家、书画家和文学批评家,有《瓶花斋诗文集》。他们兄弟三人以诗文著称于世,在当时的文坛上影响很大。屠隆和袁宏道一样,都是当时的名士,都受到人们的推崇,都享有盛誉。诗人通过这样的比较,一方面赞扬了屠隆的成就;另一方面也表现了自己对屠隆的深厚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