藩篱已撤户牖撼,亡国朕兆其在兹。
雨云翻覆到朝籍,崇祯之案元祐碑。
此中一一名氏见,怀忠辨奸犹可追。
昔贤题咏顺治册,咸恨生不与同时。
呜呼,成康穆宣已悬隔,今日同作黄虞思。

【注释】

朱旭辰:作者。道光五年:1825年。缙绅:指官员,这里特指地方上的有地位的官员和士大夫。邵伯:地名。属题:属文作诗以表达自己的志向。邵伯絅(jǐnɡ):人名。用先德半岩庐集中顺治缙绅录诗韵:以顺治时期的缙绅录为韵,创作诗歌。先成因次其韵:先完成这首诗,接着再写一首诗来继承他的意思。藩篱:篱笆。户牖(yǒu)撼(hàn):门窗被风吹动。亡国:国家灭亡。朕兆:预示。兹:这里。雨云:比喻阴云。翻覆:变化无常。朝籍:朝廷的户籍。崇祯:明思宗的年号,公元1627年至1644年。元祐:宋哲宗的年号,公元1084年至1093年。名氏见:出现的名字或事迹。怀忠辨奸犹可追:怀念忠诚的人和辨别邪恶的人还可以追寻。昔贤题咏顺治册:指明朝末年一些有识之士对顺治时期的记载和评论。咸恨生不与同时:全都遗憾没能生活在那个时代。咸:都,全部。生不与同时:不能与当时的人同在一处共事。成康穆宣:指周成王、康王、穆王、宣王,是周代的四代帝王。悬隔:相隔遥远。黄虞:即尧舜,是古代传说中的理想君主时代。思:怀念。

【赏析】

《邵伯絅》是一首七言律诗,是清代诗人朱旭辰创作的。诗中通过对邵伯这个地方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历史的反思以及对现实的关注。以下是对该诗逐句的释义和分析:

首联:“藩篱已撤户牖撼,亡国朕兆其在兹。”

藩篱:篱笆,这里指边界或障碍物。已经撤除,意味着某种界限或限制已经被打破或消除。户牖(yǒu):门窗,引申为家庭或居所。撼:摇动,此处形容门窗被风吹动的景象。朕兆:预示,这里指预示着某种不好的事情发生。这句诗表达了一种对现实不满的情绪,认为某些界限已经被打破,而这种破坏似乎预示着国家的危机或衰落。

颔联:“雨云翻覆到朝籍,崇祯之案元祐碑。”

雨云:比喻阴云密布。翻覆:变化无常。朝籍:朝廷的户籍,指朝廷中的人员名单。崇祯:明思宗的年号,公元1627年至1644年。元祐:宋哲宗的年号,公元1084年至1093年。这两句诗通过描绘风雨交加、乌云密布的场景,象征着政治局势的不稳定和混乱。崇祯之案:指的是明朝末年发生的一场重大政治事件,即李自成攻入北京后,崇祯帝自缢身亡的事件。元祐碑:是指北宋时期一位名叫苏轼的文人所作的一块刻有自己诗句的石碑,后来被毁。苏轼曾因直言进谏而被贬谪,但他的作品却流传千古。这两句诗通过提及这两个历史事件,表达了对历史变迁和社会动荡的关注。

颈联:“此中一一名氏见,怀忠辨奸犹可追。”

此中一一名氏见:在这里可以看到一个名叫某某的人。名氏见:指出现的名字或事迹。怀忠辨奸犹可追:怀念忠诚的人和辨别邪恶的人还可以追寻。这句诗表达了对那些忠诚于国家、具有正义感的人的怀念之情,同时也表达了对那些试图混淆视听、欺骗百姓的奸佞之徒的谴责之意。这里的“犹”字表示还有可能、尚未完全消失的意思,表达了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和对道德品质的追求。

尾联:“昔贤题咏顺治册,咸恨生不与同时。”

昔贤题咏顺治册:指的是明朝末年一些有识之士对顺治时期的记载和评论。题咏:指吟咏、赞美或批评、谴责等行为。顺治册:指记录顺治时期历史的著作或文献。咸恨生不与同时:全都遗憾没能生活在那个时代。咸:都,全部。生不与同时:不能与当时的人同在一处共事。这句话表达了对历史时期不同人物命运差异的感慨和对历史事件的遗憾之情。

【总结】

这首诗通过对邵伯这个地方的描述,表达了作者对历史的反思以及对现实的关注。诗中通过描绘风雨交加的场景,象征了政治局势的不稳定和混乱;通过提及崇祯之案和元祐碑,表达了对历史变迁和社会动荡的关注;通过怀念忠诚的人和辨别邪恶的人,表达了对道德品质的追求;最后通过对昔贤题咏顺治册的感慨,表达了对历史时期不同人物命运差异的感慨和对历史事件的遗憾之情。整首诗语言简洁明了,意境深远,给人以深刻的思考和启示。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