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当黄鹄矶头,看金碧凌空,凭堞莫忘乘障日;
我住青莲祠畔,感沧桑变幻,登楼同是望家人。
【注释】
黄鹤楼:位于今湖北武昌黄鹄矶的古建筑。地当黄鹄矶,指此楼地势高耸;看金碧凌空,指此楼建筑雄伟壮丽。凭堞(dí):在城台上的短墙或垛口上凭倚着城墙。障日:挡住太阳光。青莲祠:相传东晋诗人陶渊明曾隐居于此。我住青莲祠畔,指诗人居住的地方。沧桑:世事变化,岁月流逝。家人:亲人。
【赏析】
这首诗作于宋理宗绍熙五年(西元一四五六年)。作者以“题黄鹤楼”为题,是借古人之酒杯,浇自己之块垒,抒发自己对国事家愁的忧虑。前半首写景,后半首抒情。
首句“地当黄鹄矶头”,点出楼的位置。黄鹄矶,一名赤岸矶,在今武昌县东北,长江中。“看金碧凌空”,写登上黄鹤楼所见的景色。金碧,形容楼台殿阁上的彩饰金光闪闪,色彩斑斓。凌空,形容楼台殿阁耸入云表。这两句诗写出黄鹤楼的地理位置和建筑特点,同时也表达了诗人登上高楼时的自豪心情。
次句“我住青莲祠畔”,写诗人的住所。青莲祠,相传是东晋诗人陶渊明的故居,位于今湖北武昌南湖之滨。“感沧桑变幻”,感叹世事的变化无常。这一句诗表达了诗人对历史的感慨和对未来的思考。
第三句“登楼同是望家人”,诗人登上黄鹤楼时,心中思念的家人也登上了高楼。这句诗表达了诗人对家人的思念之情。同时,它也暗示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注和关心。
这首诗通过写诗人登上黄鹤楼所见的美景和所思的人,表达了诗人对国家的担忧和忧国忧民的情感。它不仅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动荡不安,也体现了诗人高尚的道德情操和深厚的爱国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