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冠马帐,共仰人师,矧教育久号专家,方期藉梓里名贤,永辟斯民智慧;
边旨康宗,精研哲学,奈文章未能寿世,从此主蓉城仙界,空馀吾党心香。
【注释】:
杜冠马帐:杜甫曾作《可叹》诗:“忆与高李辈,论交入酒垆。两槐相望久,双柏几经秋。”杜之“冠马”,即指其时之官服也。
人师:指孔子。
梓里名贤:指诸葛亮等地方的有才之士。
边旨康宗:指司马光。司马光字君实,号东原,北宋政治家、思想家、史学家。
精研哲学:研究儒学。
文章未能寿世:意谓不能为后世留下有益于国计民生的文章,故以寿世自谦。
主蓉城仙界:指辞世隐居。成都为蜀郡,蜀地多产美玉,故成都又称“天府”。
吾党心香:意谓自己与同道中人共同信奉儒家之道,如同焚香敬仰之心。
【译文】:
杜甫曾在马帐中作过官,我们仰慕老师,更因为教育久号专家,方期籍着故乡名贤,永辟斯民智慧;
司马光也曾在康宗边旨下精研哲学,但文章并未能寿世,从此主蓉城仙界,空余吾党心香。
【赏析】:
此诗写于宋孝宗淳熙三年(1176)春,作者任礼部侍郎时。当时,朝廷重用朱熹理学,而司马光则主张“存天理、灭人欲”、“饿死事极小,失节事极大”,二者对立激烈。作者对司马光深表敬仰,又对其被排挤贬退深感惋惜。于是借挽词之机,抒发了他对这两位大儒的崇敬及对他们不幸遭遇的同情。
首句“杜冠马帐,共仰人师”,点出两位大儒的身份和地位。杜甫曾任过翰林学士,故称“杜冠”;马帐乃军中帐篷,此处暗喻司马光,因司马光曾任宰相,故有“人师”之称。接着“矧教育久号专家,方期藉梓里名贤,永辟斯民智慧”两句,既赞美了司马光的学问和成就,又表达了对他的敬重之情。“梓里名贤”指的是故乡名士,这里指代司马光。“永辟斯民智慧”则是说司马光的教育思想将永远造福于人民。这两句话既表达了对司马光的敬意,也表达了对他不幸遭遇的同情。
第二句“边旨康宗,精研哲学”是对司马光的进一步赞颂。司马光曾著《资治通鉴》,这部著作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作者称赞他“精研哲学”,意指他的思想深邃,对历史有着深刻的理解。然而“奈文章未能寿世”,这句则表达了一种遗憾之情。司马光虽然才华横溢,但其作品却未能流传千古,影响后世。这种遗憾之感,既源于对司马光的敬仰,也源于对历史的感慨。
最后两句“从此主蓉城仙界,空馀吾党心香”,则是对司马光晚年境遇的惋惜与同情。司马光曾被贬至成都居住,后人便称他为“蓉城先生”。这里用“主蓉城仙界”来形容他的晚年生活。“空馀吾党心香”则是说,尽管我们敬仰司马光,但在他离开后,我们仍然心存敬仰之情。这既是对他晚年生活的同情,也是对自己与同道中人共同信奉儒家之道的情感表达。
整首诗情感真挚,语言简练,既体现了作者对两位大儒的崇敬之情,又表达了对他们不幸遭遇的同情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