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愿顽仙住世间,眼空不复知今古。
琴声欲毕满进觞,琴韵复入杯中凉。
鸣蛩百种陡然绝,飞雨瑟瑟鸣空廊。
三更归路谁能见,下岭水波明一线。
冲泥正欲寻冶城,如雨秋萤扑人面。

这首诗是明朝诗人杨慎的作品,全诗共八句,每句都有其独特的意象和意境。

第一句“八月初七日秦司业承业招同座师刘少宰暨戴学使均元张侍讲焘茅学士元铭李兵备廷敬许太守兆椿集隐仙庵看桂并听王朴山道士弹琴丙夜乃返”,描述了诗人在八月七日的某个晚上,被邀请到隐仙庵观看桂花,并听了王朴山道士的弹琴。这里的“秦司业”、“刘少宰”、“戴学使”等人物都是古代的官职,代表了当时的社会阶层。

第二句“我愿顽仙住世间,眼空不复知今古”,表达了诗人对超脱世俗,超然物外的向往。这里的“顽仙”是对诗人自我的一种比喻,表示他希望像仙人一样自由自在地生活。

第三句“琴声欲毕满进觞,琴韵复入杯中凉”,描述了宴会即将结束时,音乐和酒都到了高潮。这里的“琴声欲毕”意味着音乐即将结束,而“满进觞”则表示酒已经喝得差不多了。

第四句“鸣蛩百种陡然绝,飞雨瑟瑟鸣空廊”,描绘了夜晚的景象。这里的“鸣蛩百种”可能是指蟋蟀的叫声,而“飞雨瑟瑟”则是形容雨声的声音。

第五句“三更归路谁能见,下岭水波明一线”,描述了诗人在深夜时分独自回家的场景。这里的“三更归路”可能是指深夜的道路,而“下岭水波明一线”则描绘了山路在月光下的明亮景象。

第六句“冲泥正欲寻冶城,如雨秋萤扑人面”,描绘了诗人在寻找冶城的途中,遇到了像雨一样飞舞的萤火虫。这里的“冲泥”可能是指泥土上行走,而“如雨秋萤扑人面”则形容了萤火虫飞舞的场景。

整首诗以宴会、音乐、夜晚、道路、山水、萤火虫等为意象,描绘了一个丰富多彩的画面,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由的向往。同时,诗中的一些词语如“顽仙”、“琴声”、“鸣蛩”、“飞雨”、“三更”、“冲泥”等,都富有诗意,使得整首诗更加生动有趣。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