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云入山门,一壁削天半。
青松三百树,直上寡曲干。
危厓嵌楼阁,悬处铁索断。
开轩同客话,响与禽雀乱。
窗纱裂盈尺,腊雪尚堆案。
僧延翻佛藏,石匮鼠惊窜。
云光开半郭,下视起烟爨。
东西万家屋,驿道复中贯。
一径促下山,藤枯屡萦绊。
崭岩生对面,欲下削如岸。
风寒砭肌骨,坐处裘屡换。
忍冻舌本强,舆丁尚挥汗。

注释:

乙卯:即元和六年,唐宪宗元和六年(公元811年)春。

黔灵山:又名朝京山、山神、象望山、仙岭、五岭南第一峰,位于广东省广州市越秀区境内。主峰海拔223米,为广州第一高峰,也是广州的“市花”。

扶云入山门:形容山峰高耸入云。

一壁:一面,一崖。天半:半空之中。

青松三百树,直上寡曲干:形容松树枝叶繁茂,挺拔有力。

危厓嵌楼阁,悬处铁索断:形容悬崖峭壁上的楼阁险峻,只有一条绳索可以攀援。

开轩同客话,响与禽雀乱:指在窗前与客人谈笑风生,鸟声嘈杂。

窗纱裂盈尺,腊雪尚堆案:指窗上的纱窗被腊月的寒风吹得破碎不堪,而屋内的积雪仍然堆积如山。

僧延翻佛藏,石匮鼠惊窜:指僧人正在翻阅经卷,突然一只老鼠惊慌逃窜。

云光开半郭,下视起烟爨:意思是云彩在半空中飘散,远处的炊烟袅袅升起。

东西万家屋,驿道复中贯:指周围的房屋众多,道路纵横交错。

一径促下山,藤枯屡萦绊:一条小路急促地通向山下,而路边的藤蔓已经枯黄,多次缠绕着人的脚踝。

崭岩生对面,欲下削如岸:形容陡峭的山岩矗立在对面,仿佛是一道悬崖峭壁。

风寒砭肌骨,坐处裘屡换:指寒冷的北风穿透骨髓,让人感到刺痛,需要更换多次皮大衣才能保暖。

忍冻舌本强,舆丁尚挥汗:意思是尽管忍受严寒,但舌头却因为用力而变得僵硬,而驾驶的人仍然挥动着手中的鞭子,汗水不断滴落。

赏析: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元稹的作品。诗人通过描绘黔灵山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表达了对大自然的热爱和赞美之情。全诗语言简练,意境优美,给人以美的享受和心灵的震撼。

首句“乙卯人日早登黔灵山”,以时间、地点和人物三个要素开头,交代了诗人登上黔灵山的时间和地点。这里的“人日”指的是农历正月初七,也就是“上巳节”的前一日。诗人选择在这一天登顶黔灵山,可能是因为这一天的天气较好,适合登山赏景。同时,“早登”一词也暗示了诗人对于这次登山之旅的重视和期待。

接下来四句主要描述了黔灵山的自然风光。诗人用“扶云入山门”、“一壁削天半”等词句,形象地描绘了山峰的高耸入云和陡峭险峻的特点。而“青松三百树”则进一步强调了山林的茂密和生机勃勃。此外,“危厓嵌楼阁”、“开轩同客话”等诗句,则展现了诗人与友人在山中畅谈的情景,以及他们在山间建筑中的欢声笑语。这些描写不仅展现了黔灵山的美丽景色,也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境界。

诗人并没有止步于描绘自然风光。在接下来六句中,他转向了黔灵山的人文景观。诗人用“石匮鼠惊窜”来形象地描绘了山中的神秘和惊险。而“云光开半郭,下视起烟爨”等诗句,则展示了黔灵山周围村落的景象和炊烟袅袅升起的画面。这些都展现了黔灵山丰富的人文历史和文化底蕴。

在最后四句中,诗人将视线从黔灵山的自然风光转向了山间的人文景观。他通过“一径促下山”、“藤枯屡萦绊”等词语,描绘了山路崎岖、草木丛生的场景。同时,“崭岩生对面”等词句则进一步强调了黔灵山陡峭峻拔的特点。而“风寒砭肌骨”一句则透露出诗人在寒冷的环境中仍然坚守岗位的决心和毅力。

这首诗通过对黔灵山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的描绘,展现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和赞美之情。同时,诗人也在诗中表达了自己坚定的信念和决心,以及对社会的关注和责任感。整首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