射场距五里,清晓闻吹笳。
初日旗帜翻,鸣钲出官衙。
拂露过北郊,先惊树头鸦。
艺士植若墙,台高建崇牙。
下马入锁厅,山青四周遮。
台杪射的红,高低夺明霞。
一水出道旁,来源抑何赊。
墙缺竹树交,路若之字斜。
直下百尺馀,依微有人家。
云气复四飞,惊风走汀沙。
回路改郭西,山田夹鸣蛙。
飞瀑空际来,湿此半岭花。
客倦欲暂停,禅扉试煎茶。

【注释】

十九日至大定城西坡上校射归涂复诣斗母阁看飞瀑:十九日,作者来到大定城的西边山坡上校射。归途中,又到斗母阁去看那从高处飞流而下的瀑布。

射场距五里,清晓闻吹笳:校场离这里有五里路,天刚一亮便听见有人吹笳。笳(jiā),一种乐器,用芦叶等制成,形状像笛子,有七孔。古时常用以奏乐或行军时发令。

初日旗帜翻,鸣钲出官衙:清晨,太阳刚刚升起的时候,军旗在风中飘扬,接着听到号角声,人们走出官邸。初日,指清晨的太阳,这里代指新日。钲(zhēng),古代的一种打击乐器。

拂露过北郊,先惊树头鸦:早晨,微露的露珠洒落在北郊之上,首先让树枝上的乌鸦感到惊慌失措。

艺士植若墙,台高建崇牙:艺士们就像一排排墙壁般整齐地站在那里,他们站在高台上,像是在竖起了一根根高高的牙。

下马入锁厅,山青四周遮:下了马,走进一个锁着的大门,只见四周青山环绕。锁厅,即大门、门楼。

台杪射的红,高低夺明霞:登上台阶顶端,射出的箭像鲜血一样鲜红,高射远落,好像要夺取明亮的云霞一样。

一水出道旁,来源抑何赊:一条小河从道旁流过,源头在哪里?抑,同“欤”,是疑问词,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呢”。

墙缺竹树交,路若之字斜:围墙不完整,竹树交错其中,小路弯弯曲曲,像汉字的“之”字一样。

直下百尺馀,依微有人家:一直往下走一百多尺,下面隐约可以看见几户人家。

云气复四飞,惊风走汀沙:忽然间天空中有云彩飘动,大风带着沙粒跑向岸边的沙滩。

回路改郭西,山田夹鸣蛙:回头一看,道路已经改换方向,到了城外的西面山上,山边的田野里有青蛙不停地叫着。

飞瀑空际来,湿此半岭花:那飞瀑从高空倾泻下来,把山坡上半山腰的花朵都淋湿了。

客倦欲暂停,禅扉试煎茶:客人因为走得疲倦,想休息一下,于是推开寺门去烧茶。

【赏析】

这是一首写景诗。全诗以时间推移为线索,描绘了一幅晨起练兵图。

首联写早晨起床练兵的场景。“射场距五里”,写出练兵的地点离作者住所有五里路远;“清晓闻吹笳”,说明练兵的时间是早上;“初日旗帜翻”,“鸣钲出官衙”,写出了练兵开始时的情景。“拂露”二句写练兵结束,将士们纷纷下马进入城门,而城门却已锁好了。“墙缺”“竹林”两句写练兵场地,既写出了练兵场地的布局,也写出了练兵场地的自然环境和环境气氛。最后两句写作者看到练兵场地上的景象后的感受。“直下百尺余”,描写练兵场上的地形,表现了练兵场地势的高峻;“依微有人家”,点出练兵场周围的村落,表现出练兵场周围景色的美丽。这两句诗既是对练兵场景物的具体描写,又是对练兵场面的概括性总结。

颔联写练兵场上的气象变化。“一水出道旁”,描写了练兵场上水流的方向和位置;“来源抑何赊”,写出了练兵场水源的来源和流向,暗示了练兵场地理位置的重要性。“墙缺竹树交,路若之字斜”。“墙缺”、“竹树”都是练兵场的组成物;“之字”是指练兵场的道路的形状。

颈联写练兵场周围的环境。诗人通过对练兵场周围环境的描写,进一步表现了练兵场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的美丽。“直下百尺馀”,指出了练兵场地势的高峻。“依微有人家”,点出练兵场周围村落的存在。

尾联写诗人回到寺庙休息。“禅扉试煎茶”一句交代了诗人回到寺庙休息的原因。诗人看到练兵场上的练兵场面之后,感到疲劳不堪,于是决定返回寺庙休息一下。

这首诗以时间为线索,按照时间先后顺序写了早晨起床练兵、练兵场上的气象变化、练兵场周围的环境、回到寺庙休息等一系列过程,展现了一幅生动的晨起练兵图。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