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空石笋立一山,人向笋上行弯环。
蓝舆舍此即无路,危在皆从笋尖步。
行人至此亦掉心,空有细响同鸣琴。
琴声愈急步愈促,一跌几将陷山腹。
我行万山无此奇,过此一折山仍夷。
君不见危涂莫谓无人到,此是康庄通六诏。
【注释】
度响琴峡:过琴峡的山口。
蓝舆:古代指用牛拉的车,这里指牛车。
舍此即无路:从琴峡口往南走就没有别的路可走。
危在皆从笋尖步:危险的地方都从竹竿的顶端迈步。
掉心:形容惊骇不安的样子。
康庄:平坦宽广的道路。通六诏:通向六诏国的道路。六诏是唐代西南地区的少数民族政权。
【赏析】
这首诗描写了诗人经过琴峡时,被琴峡奇特的景色所吸引,从而产生的种种感受与联想。全诗写景叙事,抒情兼及议论,结构严谨,语言生动流畅,富有韵味。
首句“排空石笋立一山”,写琴峡口外有座高耸入云的山峰,犹如一根插天的巨笋屹立在那里。诗人由远及近,先勾勒出琴峡雄奇壮观的轮廓。“排空”一词,既写出了山峰直插云霄,又暗含着山势险峻之意,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印象,为后两句写险情作了铺垫。
第二句“人向笋上行弯环”,写人们从琴峡口往南行走,便再无去路可言。诗人抓住琴峡口这个特点,以“人”代指行人,形象地描绘了行人进入琴峡口之后,只见前方道路狭窄曲折,难以辨认方向,只能沿着山岩上的一条小路蜿蜒而行的艰难处境。“上”字既写出了人的行动路线,也暗示了道路的险要。
接着两句“蓝舆舍此即无路,危在皆从笋尖步”。意思是说:如果舍弃琴峡口这一条路,就只有死路一条。因为山崖太陡,危险重重,只有从竹竿顶端才能迈步前行。“蓝舆”即指牛车,“蓝”是黑色的意思。这里的“蓝舆”是借代词,指牛车。这两句紧承前面的内容,进一步写人在琴峡口的处境。“舍此即无路”突出表现了道路的险要;“危在皆从笋尖步”则强调了从山崖顶端行走的危险。
第三、四句“行人至此亦掉心,空有细响同鸣琴”,写行人来到琴峡口,感到惊骇不安,而发出“细响同鸣琴”的声音。这两句是全诗中的关键所在,它不仅写出了行人面对琴峡的惊骇之情,还写出了琴峡内水声潺潺、溪流淙淙的幽静景象。诗人运用比喻的手法,把水流声比作琴声,将流水声拟人化,赋予其音乐性,使读者仿佛听到了流水奏出的美妙乐章,同时也表达了对大自然和谐之美的喜爱之情。
第五、六句“琴声愈急步愈促,一跌几将陷山腹”,“琴声”是指流水声,这里指琴峡内的水声。诗人抓住琴峡的特点,用夸张的手法写出了琴峡内水的激流湍急,使人感觉步伐越来越紧迫,几乎就要跌落到深渊之中。这句诗通过对流水声、脚步声的描写,生动地展现了琴峡内水势汹涌澎湃的景象。
最后两句“我行万山无此奇,过此一折山仍夷”,是诗人对琴峡美景的赞美之词。意思是说:我曾经游览过许多名山大川,但都没有像琴峡这样令人惊奇的地方,只有越过这个峡谷,前面的路程才会变得平坦宽阔。这两句诗既表明了自己对琴峡美景的喜爱之情,又表达了对大自然神奇魅力的敬畏之心。同时,这也反映出作者在游历过程中所感受到的艰辛与不易。
整首诗通过描写琴峡的险要地势和优美的水声,成功地营造了一种宁静而又紧张的氛围,让人仿佛置身于琴峡之中,感受到了大自然的奇妙与美丽。同时,这首诗也展示了诗人敏锐的观察力和丰富的想象力,使其作品成为一首具有较高艺术价值的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