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中行两日,天短日苦阴。
玉屏及清溪,尤若日暮行。
黄平州北逢初七,甫见平衢流赤日。
车前欢喜到八驺,马上曝背寒威收。
宜娘山外风尤峭,一半花苗出趋庙。
红绫肩上羊一腔,七尺花幡引神轿。
相违百里风土殊,山前老苗亦读书。
怪来门帖宜春字,明日欣逢日长至。
【注释】
黄平州:今贵州黄平县。见:同“现”。日出:太阳从东方露出地平线。黔中:指贵州省中部地区或黔中道。清溪:地名,在今贵州贵阳市西南。尤若:好像。
日暮行:日落时分行走。初七:农历正月初七日。甫见平衢流赤日:刚看到平川上红彤彤的太阳(喻为日)。车前欢喜:形容马跑得快的样子。八驺:八匹马。曝背:晒着背部休息。寒威收:暖和起来。宜娘山:在今贵州惠水县。花苗:古代少数民族的一种,这里泛指苗族人民。出趋庙:进庙里拜神。红绫肩上羊一腔:红绫做成的肩上披挂着一头羊。七尺花幡:用花彩做的旗子。引神轿:引路的神轿。相违:相距很远。百里:一百里。风土殊:指风俗、习惯不一样。山前:山南边。老苗:苗族老人。门帖:门上的题词或题字。明日:明天。欣逢:很乐意见到。长至:冬至。
【赏析】
这首诗写诗人到黔中途中的所见所闻,描绘了一幅绚丽多彩的苗族生活画卷,表现了诗人对当地人民的喜爱与赞美之情。
开头两句写黄平州西见日出的情景:“黔中行两日,天短日苦阴。”黔中,泛指贵州中部一带。“两日”,即两天。“天短日苦阴”,意思是说,贵州中部地区天气阴沉,时间过得很慢,好像过了好几天。这两句诗描写旅途中的时间感受,是旅途中的实情写照,也是诗人对黔中气候的一种客观反映,同时为下文写黔中风光作了铺垫。
中间六句是写黔中风光。“玉屏及清溪,尤若日暮行。”“玉屏”与“清溪”,都是地名,前者在今贵州镇远县,后者在今贵州黎平县。“尤若”,好像。“日暮行”,日落而行,即日暮时分行走。这六句诗写的是诗人在黔中旅行途中所看到的景色。首句点明时间是日落时分,二、三句写日落时看见的景物,四、五句写日落时所听到的声音,六、七句写日落后的景象。诗人把时间、地点、人物、动作、景象、声音等都写到了,使诗歌内容充实丰满,具有鲜明的现场感。
下面六句是写黔中民俗风情。“黄平州北逢初七,甫见平衢流赤日。”“黄平州北”,即黄平县以北地区。“逢初七”,农历正月初一过后的第七天,也就是正月初七。“甫见平衢流赤日”,甫,刚刚的意思。“平衢”,平坦的道路。“流赤日”,流动的红色的太阳。这两句诗写的是在黔中旅行途中,刚经过黄平州,就看到了流经平川上空的红色太阳。“车前欢喜到八驺,马上曝背寒威收。”“车前欢喜”,形容马跑得飞快的样子;“马上曝背”,指骑在马上休息,晒着后背;“寒威收”,指身上的寒气消失了,因为晒着后背而感到暖和起来。这三句诗写的是诗人在旅行途中骑马赶路的情景。“宜娘山外风尤峭,一半花苗出趋庙。”“宜娘山外”,指宜娘山以南地区,“出趋庙”,指去庙里拜神。这两句诗写的是诗人在黔中旅行途中,经过宜娘山南边,看到当地苗族人在庙里祈祷祭祀的情景。“花苗”是古代对苗族的称呼,“出趋庙”,说明苗族人信仰宗教,十分虔诚,所以才会出来拜神。“红绫肩上羊一腔,七尺花幡引神轿。”“红绫”,红色的绸缎。“花幡”,用彩色丝线做成的旗子,也叫彩幡。“引神轿”,指神轿前面有人引路。这两句诗写的是诗人在黔中旅行途中,经过一个地方,看到当地的苗族人扛着红色的绸缎、挂着彩色的旗帜,在前面引路,后面跟着神轿,很是热闹。“相违百里风土殊,山前老苗亦读书。”“相违”,相距很远。“山前”,即山南边。“老苗”,指苗族人。“亦读书”,指也读经书,表明当地的苗族人很有学问。这两句诗写的是诗人在黔中旅行途中,经过一个村庄,看到那里的苗族人有读书的传统习俗,于是便产生了兴趣。
最后两句是写诗人对当地人民生活的向往。“怪来门帖宜春字,明日欣逢日长至。”这里的“宜春字”,指的是宜春堂的门帖,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所赐给贵州地方官员的。这两句话的意思是:我很奇怪这个地方的人为什么要贴“宜春字”的门帖,因为今天是冬至,明天就是立春了,春天来了嘛!“欣逢”,高兴地遇到。这两句诗写的是诗人在黔中旅行途中,路过宜春堂时,看到那里贴的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所赐给贵州地方官员的“宜春字”门帖,感到很新奇,于是便很高兴地走了过去。整首诗写得生动活泼,富有情趣,充满了浓郁的地方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