途行扺清平,山不秀而朴。
盘盘十里外,石脉已潜伏。
巉岩当面出,劣欲转地轴。
停舆入欹径,风气早森肃。
泉流四飞注,细石时碍足。
绝险劈一门,途宽不纡曲。
东南诸洞穴,所苦地维促。
兹游庶森爽,敞及万间屋。
恍若古达人,推心贮人腹。
浑沦含众有,不太别清浊。
岩奇列千窍,尚未及雕斸。
乘虚一灯入,百怪露人目。
风轮觉森森,大气自回复。
寨裳行欲进,扪黑若相触。
阴房长入夜,日月光不烛。
狂思倾海水,一洗龙雾毒。
东西灵境辟,真见列松竹。
暝坐一纵思,莓苔照人绿。
【赏析】
这是一首描写山中景色的诗。首联写入山,次联写山中景物;三四联进一步描绘山中景致;末联写游山后的感受。
此诗开篇写诗人登山遇阻,无法前进。“半里阻水不得进”一句,既表明了山路艰险,又为下文的描写蓄势。“盘盘十里外”,写山路之长。“石脉已潜伏”句,写山势之陡,岩石嶙峋。“巉岩当面出”“劣欲转地轴”两句,写岩壁之峻,令人生畏。“停舆”二句写山中气候之清冷。“泉流四飞注”二句,写山中溪流之急。“绝险劈一门”三句,写山中洞穴之多,道路之宽。“东南诸洞穴,所苦地维促”二句,写山中地势之险。“兹游庶森爽”四句,写游览之后的心情舒畅,心胸豁然开朗。“恍若古达人,推心贮人腹。”两句,写自己与古代隐者一样,把心胸敞开来待人接物,毫无隔阂。
这首诗是诗人在一次山行中所作,其内容和风格都十分接近于陶渊明《归田园居》组诗中的第三首(其一),都是表现作者归隐田园后的愉快心情以及他对田园生活的热爱之情。但与《归园田居》不同的是,这首诗更多地从客观景物出发,通过细腻的描摹来表达自己的主观感受,因此具有更为浓厚的山水情趣。
首联“入大风洞半里阻水不得进”,交代了这次游山的起因。风大浪高,诗人只好止步不前。颔联“途行扺清平,山不秀而朴”,写诗人经过清平村,看到山峦虽然并不雄伟秀丽,却质朴自然。颈联“盘盘十里外,石脉已潜伏”,进一步写山路曲折回旋,迂回盘旋于重重叠叠的山间。“巉岩当面出,劣欲转地轴”,写山峰直耸云霄,令人不敢正视。“停舆入欹径,风气早森肃”,点出诗人停车进入了一条狭窄的山路。“泉流四飞注,细石时碍足”,写山间泉水四下奔流,小石不时绊住脚跟。这四幅山间景观,构成了一幅生动的山间图卷。
中间四联主要写沿途风景。“绝险劈一门,途宽不纡曲”,写山道险峻,但宽阔平整。“东南诸洞穴,所苦地维促”,写东南方向的山洞很多且狭窄。“兹游庶森爽,敞及万间屋”,写经过漫长的跋涉后,终于到达了一个幽静清新的地方,仿佛有无数间房屋敞开在面前供人们欣赏。“恍若古达人,推心贮人腹。”两句写诗人感到自己心境旷达,如同古人一般,可以把自己的心灵敞开来接纳别人。“浑沦含众有,不太别清浊”,写山中的一切都包容着一切众生,没有明显的分别。
中间四联主要写沿途风景。“岩奇列千窍,尚未及雕斸”,写山岩奇特多孔,但还没有达到雕琢的程度。“乘虚一灯入,百怪露人目”,写借助月光照明,可以看到许多奇特的景象。“风轮觉森森,大气自回复”,写微风吹拂,山林树木更加显得苍翠茂盛。“寨裳行欲进,扪黑若相触”,写诗人走在山路上,感觉好像摸到了黑暗的墙壁一般。“阴房长入夜,日月光不烛”,写夜晚来临,整个山间一片漆黑,唯有月亮之光可以照明。“狂思倾海水,一洗龙雾毒”,写诗人想将心中的一切烦恼像倾泻的海水一样洗净,使心灵得到净化。
末联写诗人游山归来的感受。“东西灵境辟”,写诗人觉得周围的仙境已经开辟。“真见列松竹”,写诗人看到了郁郁葱葱的林木。“暝坐一纵思,莓苔照人绿”,写诗人在山中静坐思考,发现脚下的青苔映照着人的绿色影子。
整首诗以山水为题材,通过细致的描摹,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向往之情。同时,诗人也借此表达了自己内心的宁静和愉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