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知宵漏竟,开牗光尚黑。
万木裹一亭,森森日难赤。
瞻西残月影,微露远山碧。
高低飘湿翠,不放白云白。
江溜昨有声,回汀没三尺。
诗句如下:
- 明知宵漏竟
- 夜深人静:这句诗描绘了深夜时分,时间已经走到了尽头,但诗人依然清醒地意识到。这种对比强调了时间的流逝和人的警觉性。
- 开牗光尚黑:描述了当窗户打开时,外面的光线还非常黑暗,进一步衬托出夜晚的寂静和漫长。
- 万木裹一亭
- 幽静环境:这里的“万木”意味着周围有许多树木,而“一亭”则是这个环境中唯一的建筑,象征着与自然的和谐共处,提供了一个静谧的环境。
- 森森日难赤:表达了在如此的环境中,日光很难穿透厚厚的树林,使得周围的景色看起来更加阴暗、静谧。
- 瞻西残月影
- 遥远景象:这里描述的是望向西边,可以看到月亮的影子,暗示了时间的延续和远方的自然景观。
- 微露远山碧:尽管是残月,但它仍然能露出一些远山的颜色,给人以美的感受和遐思。
- 高低飘湿翠
- 自然之美:这句诗捕捉到了雨后山林中独特的景致,高低错落的绿色植被在雨水的滋润下显得分外鲜活。
- 不放白云白:尽管云朵被雨水打湿,变得不那么透明,但仍有部分白云留在天空,形成了一种微妙的对比和美的视觉效果。
- 江溜昨有声
- 声音的回响:这句诗描述了昨夜江水流动的声音,虽然已过了很久,但仍能在记忆中回响。
- 回汀没三尺:通过“没”字的使用,形象地描绘了水流冲击岸边留下的深度,增加了诗歌的动态感和画面感。
这首诗以夜晚为主题,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一幅宁静而美丽的自然风景画。通过对月光、树木、水流等元素的细致描绘,不仅营造了一个静谧的氛围,也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赞美和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