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行荆南展然喜,碎甓砌涂三十里。
渡舟复有两下篷,恍若置我秦淮中。
蒙蒙水绿低飞鸟,近郭更闻人语好。
差怜屋瓦碎不完,昨者江浪冲城垣。
危楼倾欹石坊倒,城北至今人户少。
尔来差喜皆有年,移户渐入居城边。
长衢似砥房廓寡,愿饬官窑急烧瓦。
此州历历镇重兵,户号十万田畴盈。
灾伤元气亦易复,吏不扰民民巳足。
宰官迓我劝驻骖,导访息壤来城南。
荆台遗迹渺何处,但见苍茫接江树。
西琛南贝夹道陈,箫鼓一城称赛神。
君不见新城峨峨堤屹屹,我仰庙谟同禹烈。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陈襄所作的一首七言古诗,创作于宋神宗熙宁四年(公元1071年),此时作者已官居朝列。诗中描绘了荆门一带的风貌,展现了作者对当地百姓生活的关切以及自己为官为民的情怀。

我们来逐句分析这首诗的内容和意义:

第一句:“早行荆南展然喜,碎甓砌涂三十里。”
这里的“早行荆南”指的是作者前往荆州(今湖北江陵)的旅途。“展然喜”表达了作者在荆门地区见到新景的喜悦心情。接下来提到“碎甓砌涂”,说明沿途所见之处皆被修复过,呈现出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三十里”则暗示了这段路程之长。

第二句:“渡舟复有两下篷,恍若置我秦淮中。”
这句诗描述作者乘坐船只渡河时的情景,船上有两个船篷。通过比喻手法,将荆门地区的宁静美好与秦淮河的繁华盛况相提并论,表达了作者对当地风土人情的欣赏。

第三句:“蒙蒙水绿低飞鸟,近郭更闻人语好。”
描绘了荆门地区水乡特有的景色,水色朦胧如墨,飞鸟低垂翅膀掠过水面,而靠近城郭的地方则传来人们的欢声笑语。这体现了当地人民的生活气息和和谐氛围。

第四句:“差怜屋瓦碎不完,昨者江浪冲城垣。”
作者表达了对当地房屋损毁情况的同情之情。过去因为江潮的侵袭,房屋受损严重,如今虽已修复完毕,但依然让人感慨万千。

第五句:“危楼倾欹石坊倒,城北至今人户少。”
描述了荆州古城的部分建筑已经倾颓,石坊倒塌的情形,以及城北居民较少的现状。这反映了战乱之后荆州地区的发展困境。

第六句:“尔来差喜皆有年,移户渐入居城边。”
表明随着时间的流逝,荆州地区逐渐恢复元气,人们开始搬迁至城墙附近居住生活。这是对当地社会恢复和发展的一种期待。

第七句:“长衢似砥房廓寡,愿饬官窑急烧瓦。”
这里提到了官窑烧制的瓦片,希望能够尽快修复和修缮,以改善街道的面貌。反映了作者对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关注。

第八句:“此州历历镇重兵,户号十万田畴盈。”
描述了荆州地区作为军事重镇的历史背景,拥有强大的兵力,并且农业发达,土地肥沃。

第九句:“灾伤元气亦易复,吏不扰民民巳足。”
指出尽管遭受了灾害,但当地民众生活安定,没有受到过多的干扰。这表明当地政府注重民生,能够有效地恢复经济与社会秩序。

第十句:“宰官迓我劝驻骖,导访息壤来城南。”
这里描绘的是官员热情地接待作者的场景,并引导作者到城南进行实地考察,寻找曾经的繁荣之地。体现了当地政府对文化的保护和传承。

第十一句:“荆台遗迹渺何处,但见苍茫接江树。”
表达了对荆州古城遗址的怀念和感慨,虽然遗迹难以寻觅,但仍然可以感受到它与长江相连接的自然美景。

第十二句:“西琛南贝夹道陈,箫鼓一城称赛神。”
描述了荆州地区丰富的物产和文化活动,西贝和南贝等海产品丰富,人们在道路上排列着各式各样的祭品,举行盛大的祭祀活动。

第十三句:“君不见新城峨峨堤屹屹,我仰庙谟同禹烈。”
借用古代大禹治水的传说来赞美荆门地区人民的坚韧不拔和伟大成就。同时表达了作者对历史文化遗产的敬仰之情。

赏析:
这首诗通过生动的描绘和深情的抒情,展现了荆门地区在历经战乱后的复兴与发展。诗中运用了许多形象化的手法,如“碎甓砌涂”、“秦淮中”、“危楼倾欹”、“长衢似砥”等,使得诗歌充满了画面感和动态美。同时,作者对当地人民的关怀和对文化历史的尊重也贯穿全诗,展现了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人文关怀。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