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程七十里,半道马巳死。
主人寄坐仆告归,一马乃载三人来。
前山苍苍月初出,对面一山看落日。
微红入水尚有光,水底巳复铺新黄。
山风斜冲两山口,倦客欲眠山石走。
一峰槲叶下趁人,车上铃铎声疑嗔。
客行无粮马无草,三两人家闭门早。
却怪前头红树多,橐驼不到山初好。
这首诗的作者是明代诗人李攀龙。以下是对这首诗的逐句释义:
山程七十里,半道马巳死。
“山程七十里”,说明这是一段很长的山路旅行。在旅途中,马因劳累或受伤而死去。这反映了旅途的艰辛和困难。
主人寄坐仆告归,一马乃载三人来。
“主人”是指旅伴的主人,可能是一位善良的人。他看到同伴们疲惫不堪,决定借给他一匹马让大家一起休息。然而,由于路途艰难,他们只能轮流骑乘。
前山苍苍月初出,对面一山看落日。
“苍苍”形容山的颜色,给人以深远、宽广的感觉。月亮升起时,月光照亮了前山,形成了一种美丽的景象。同时,诗人也在欣赏对面的山景,看到了日落时分的美丽景色。
微红入水尚有光,水底巳复铺新黄。
这句话描述了夕阳的余晖映照在水面上,使得水面呈现出微红色。这种颜色虽然微弱,但却为整个画面增添了一抹亮丽的色彩。同时,诗人还观察到水中的新黄色,可能是因为水底的泥沙被阳光照射而形成的。这种景象给人一种宁静的感觉。
山风斜冲两山口,倦客欲眠山石走。
这里的“山风”指的是山间的风,它从山口吹来,带来了凉爽的气息。诗人感受到了山风的吹拂,但他却感到有些疲倦,想要在山石上打个盹。这反映了诗人旅途中的疲惫和无奈。
一峰槲叶下趁人,车上铃铎声疑嗔。
“槲叶”是一种植物的名字,它的叶子形状像槲树的叶片。在这首诗中,它被用作背景,营造出一种静谧的氛围。当诗人坐在车上时,听到铃声响起,这声音让他想起了某种责备或不满的情绪。这种情绪可能源于旅途中的不便或其他原因。
客行无粮马无草,三两人家闭门早。
这句话描述了诗人在旅途中遇到的困境。由于缺乏粮食和草料,马匹无法正常进食和休息。而沿途只有少数人家愿意开门做生意,这给诗人带来了很大的不便。
却怪前头红树多,橐驼不到山初好。
这里的“红树”指的是红色的树木,它们在山前显得格外醒目。而“橐驼”是指骆驼,它在山上行走时会留下脚印。这句诗表达了诗人对于自然景色的喜爱之情,同时也暗示了他对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期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