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门看山光,月色忽无尽。
帘前秋景好,花气亦徐引。
江光山光新月光,点入秋色逾苍凉。
花香堂前一杯酒,杯底清光无不有。
三更以后月愈明,兴发我欲凌波行。
秋花倘点头,秋竹若摇手,秋钟泠泠恍开口。
一风吹人入竹楼,竹楼旁边茶百瓯。
茶香虽清客沉醉,七尺竹床三客睡。
花香亦若怜酒人,忽洒花影来周身。
夜光齐收夜钟歇,却梦酒魂飞入月。

【注释】

初十夜山半步月:初九是上弦月,到初十已是满月。山半步月即指山中的月亮。三鼓:古代用更鼓计时,一夜分为五更,每更约两小时。回:回来。

出门看山光:推开门,看看外面的山光。月光忽无尽:月光好像无穷无尽。秋景好:秋天的景色好。堂前秋色新:厅堂前的秋色像新的一样。点入秋色逾苍凉:月光映照在秋色里,更加显得寒冷凄凉。清光:指月光。无有:没有。凌波行:踏着月光行走。凌波:比喻步履轻盈。

秋花倘点头:秋天的花好像在点头。摇手:摇动着手。泠泠:形容钟声悠扬。恍:仿佛。开口:指钟声仿佛在唱歌。一风吹人入竹楼:一阵风把人吹进竹楼。竹楼旁边茶百瓯:竹楼边摆放着满满的茶壶。百瓯:一百个茶壶。茶香虽清客沉醉:茶水虽然清淡但客人却喝得醉了。七尺竹床三客睡:一张七尺宽的竹床,三个客人都睡了。客:客人。花香亦若怜酒人:茶花好像也可怜那些喝酒的人。忽洒花影来周身:突然洒落的花影洒在了身上。花影:指茶花的影子。周身:全身。夜光齐收夜钟歇:夜光(指月光)一齐收回,夜钟(指报时用的更鼓)也停止敲响了。却梦酒魂飞入月:忽然梦见自己的酒魂飘入月亮中。却:表示转折,却没想到。

【赏析】

此诗作于淳熙二年(1175年),当时作者在江西上饶任上。诗人写自己在中秋之夜观玩月色、品茗赏菊的情景,表现了他对生活的喜爱和对自然的热爱。全篇写景状物,情景交融,语言优美,意境深远。

“初十夜山半步月”二句,写诗人观赏山月之美。初九为上弦月,至初十便满月了。诗人推开门,只见满月挂在天空,照亮了整个山林,使山林中的一切都沐浴在这银白的月光之中。月光好像无穷无尽,使人感到十分惬意。

“帘前秋景好”三句,写庭前秋景之美。诗人推门出来,抬头望去,只见院内庭院里的秋景十分美丽,秋光明媚,令人心旷神怡。此时,一阵秋风袭来,送来阵阵花香,那花香随风飘荡在庭院里,沁人心脾,令人陶醉。

“江光山光新月光”四句,写月光映照在江光山光之上,使这景色更加美丽动人。新月当空,皎洁的月光照耀着江面、山峦,使整个江、山被笼罩在一片明亮的月光之下。

“花香堂前一杯酒”五句,写饮茶时所见的美景。诗人端起酒杯,举目望去,只见堂前秋色如画,美不胜收。他一边品尝着杯中美茶,一边欣赏着眼前的美景,真是心旷神怡啊!这时,一轮明月从窗外照射进来,杯中的清光与月光相映成趣,使人感到无比舒畅。

“三更以后月愈明”二句,写深夜观月之景。半夜时分,月亮越来越明亮了。诗人兴致勃勃地想踏着月光去游玩一番,可是当他走进竹林的时候,却发现那里早已静悄悄的了。

“秋花倘点头”,写秋花仿佛在点头示意欢迎自己的到来;“秋竹若摇手”,写秋风轻轻拂过竹子,使它们似乎也在向自己致意。而那传来的阵阵钟声,又像是在向他招手示意。

“一风吹人入竹楼”二句,写诗人进入竹楼后所见之景。微风吹送着香气扑面而来,诗人情不自禁地走进竹楼。竹楼上摆满了茶壶,散发出阵阵清香,让人陶醉其中。

“茶香虽清客沉醉”二句,写诗人饮酒后的状态。尽管茶叶的香气很清新,但诗人却不知不觉地喝醉了。他躺在床上,沉沉入睡,仿佛已经融入了月亮之中。

最后四句写诗人梦中的情形。在梦中,他的酒魂飘到了月亮之中,与月亮融为一体。他感到非常高兴和满足,仿佛已经得到了一种精神上的解脱和升华。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