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历才人剩此翁,百篇稍已变唐风。
因思白傅谈诗好,雅与生公说法同。
言外自然参妙悟,个中兼可喻童蒙。
西昆词格西江派,只惜雕镌语太工。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此诗是大历才人对白乐天“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的追慕。诗人在白公祠下,面对古贤遗迹,感慨万千。全篇采用赋体形式,表达了对白居易的敬仰之情。

(1)

首联“大历才人剩此翁,百篇稍已变唐风”,首句交代了作者对白居易的仰慕。大历时期,白居易任杭州刺史,提倡新乐府运动,创作了大量反映民生疾苦的新乐府诗。他的诗歌以通俗易懂著称,风格清新,不拘泥于格律声韵,与当时崇尚声律的“文宗”们相对,因而被讥为“老翁”。颔联“因思白傅谈诗好,雅与生公说法同”,“白傅”指白居易,“生公”指慧理禅师,二人都以谈论佛法而著名。此处用意在于说明白居易谈诗论道之妙,与自己一样。颈联“言外自然参妙悟,个中兼可喻童蒙”,这两句写诗人对白居易作品的赞赏。尾联“西昆词格西江派,只惜雕镌语太工”,西昆体是唐代文人反对杜甫、元稹所倡导的新乐府运动的流派,而白居易的诗歌则与它相反,主张内容要充实,形式要自由,所以称其“西江派”,而白氏诗歌语言通俗质朴,不追求辞藻的华丽,所以又被称为“西昆体”。尾联是说,可惜的是,白居易的雕琢过于精工。

(2)

这首诗的意境是清幽的。诗的前半部分写诗人在苏州虎丘白乐天的祠庙下,看到白乐天留下的诗篇,感叹白居易的文学成就高过李白、杜甫、韩愈、柳宗元等古代诗人,并自谦不及他。后半部分写诗人的感想。诗人认为白居易的诗歌风格清丽淡远,如同佛家所说的“空色双绝”的境界,既没有色彩的绚丽,也没有形体的存在。但白居易能从平淡中见出深微,从浅近处看出奥妙,使人听了就能领悟到其中的妙趣,真是达到了极高的境界。诗人认为白居易的文章和佛经一样,都是讲理的;而且白居易的文章比佛经还易懂。诗人认为白居易的语言朴实自然,不事雕饰,像小孩子一样,容易理解。最后诗人指出:如果白居易能够继续这样下去,就不必再写《琵琶行》那样华贵繁复的诗篇了。

【答案】

译文:我是一位大历年间的文人,如今只剩下一位老先生;我写的诗已经改变了唐朝的风格。想起白居易谈笑之间

便能使贫士脱困,他谈吐不凡,与禅宗大师慧理谈玄论道如出一辙。他的诗文虽然言外之意自然流露而不着痕迹

,但其中的道理却可以启发儿童,使他们得到教诲。至于他的诗文语言虽然朴素自然,不事雕饰,但却很精致。可惜的

是我写文章不如白居易那么精致。

赏析:这首诗赞美白居易的诗才。首联写诗人对白居易的仰慕。白居易在唐宪宗元和十年至唐穆宗长庆四年任苏州刺史,

大历时诗人曾去苏州,因此诗人称白居易为“大历才人”。白居易在任职期间,重视教化,关心百姓生活,提倡新乐府体

,创作了许多讽谕时政的好诗。诗人称赞白居易谈诗论道之妙,与自己一样。颈联写诗人对白居易作品的赞赏。尾联写

白诗语言虽朴实自然,不事雕饰,却很精致。

全诗四联八句,前两联总评白居易的诗作,后两联具体评论白居易的诗作,前后照应。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