剩得东南半壁天,忍将奇瑞说从前。
何曾楚璧能归赵,转使吴州又姓钱。
内殿早教皈绣佛,小朝真欲泣金仙。
萧郎落墨非无意,只画楼台夕照边。
【注释】
宋高宗:即赵构,南宋的第二位皇帝。瑞应图:指描绘吉祥征兆的画。东南半壁天:比喻南宋国土。奇瑞:吉利的事情。楚璧归赵:战国时赵国得到一块和氏璧,因秦昭王骗它说是楚国的,就派人把璧从秦国换了回来。吴州:今江苏苏州市。姓钱:吴州有位姓钱的太守,后来成为富甲一方的大富翁。内殿:指内宫。绣佛:用丝线刺绣的佛像。金仙:指金身的菩萨。萧郎落墨:指画家萧照的笔墨技艺高超,落笔成章。萧郎,南朝梁元帝萧绎小字阿理,后为南兰陵王。这里借指画家萧照。【赏析】
这首题画诗以《瑞应图》为题。诗中通过“说从前”、“转使吴州又姓钱”,将画面上的内容与历史事实联系起来,抒发了作者对当时政治腐败、民族危亡的忧愤之情。
第一句“剩得东南半壁天”是说国破家亡,只剩下半壁江山。“东南半壁天”,既实写当时的形势,又喻示南宋的局势。第二句“忍将奇瑞说从前”是说国家已经到了存亡危急的关头,不能把吉利的事再提起来了,因为前面已经有过一段悲惨的历史了。第三句“何曾楚璧能归赵”,意谓楚国的和氏璧怎么能回到赵国去呢?这是反语,是说宋朝的国土怎能回到北方去,而归入金人之手?第四句“转使吴州又姓钱”,意谓吴州的太守怎么会变成姓钱的呢?这是进一步的讽刺,也是暗含着对南宋朝廷苟且偷安政策的不满;同时暗示出吴地(今苏州)已沦为金人的占领区。
五、六句是诗人对画面的直接描写。第五句“内殿早教皈绣佛”,意谓在宫中教导百姓信奉佛像;第六句“小朝真欲泣金仙”,意谓小朝时人们真的想哭金身的菩萨。这里的“绣佛”和“金仙”,都是用佛教术语来指称封建统治者及其统治集团所信奉的神祇,也就是他们用来维护自己统治的工具。
最后两句“萧郎落墨非无意,只画楼台夕照边”,是说画家萧照的绘画,并非无意之作,而是有意为之,他画的都是楼台和夕阳等景物。这里的“落墨”,是绘画用语,指下笔。这两句诗是全诗的点睛之笔,它不仅点明了这幅画的主要内容,而且概括了诗人对这幅画的评价,同时也表明了诗人的爱国热情和对国家前途命运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