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廷谁巧宦,卖友得呈身。
不是怀中奏,难成坐上宾。
商量最高秩,汲引几私人。
附传他时好,崔倪倘后尘。
【注释】
《书事》其五:此诗是杜甫的组诗《书事》中的第五首。崔、倪,指唐代崔湜、张说。后尘,指他们的坏榜样或坏影响。
【赏析】
本篇是《书事》组诗中的第五首,写于唐玄宗开元末年(741—743)。当时诗人身在长安,目睹朝廷内外的腐败黑暗,遂作此诗以讽。
开头两句“汉廷谁巧宦?卖友得呈身。”指出了当时朝中奸佞当道,卖友求荣的现象非常普遍。他们不学无术,投机钻营,结党营私,互相吹捧,尔诈我虞。而正直贤才却得不到重用,只能委曲求全。这一句是说:那些专会钻营的奸佞之流,在朝廷上巧宦欺世,为达目的不择手段,甚至出卖朋友来达到自己的目的,最后得到皇帝的青睐,爬上高位。这是对那些奸佞之流的有力讽刺。
中间两联,“商量最高秩,汲引几私人。”“商量”和“汲引”是两个关键词汇,分别指谋划和推荐。诗人在这里揭露了奸佞之徒为了谋求更高的官位而相互勾结,互相推荐的情形,表现了他们对权位的贪婪和对人才的摧残。
“附传他时好,崔倪倘后尘。”“附传”是指依附权贵,投靠有势力的人。“后尘”则是指后来的坏人。诗人用这两个词语来形容那些奸佞之人将来的结局,他们虽然现在能够飞黄腾达,但最终也会像崔、张那样身败名裂。这是对那些奸佞之流的深刻批判和无情揭露。
【作者简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汉族,河南巩县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歌被称为“诗史”,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本籍湖北襄阳,自云避父讳,出生地有湖北襄阳、河南巩县、陕西凤翔、山东泰安、四川江油等多种说法。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公元743年(唐玄宗开元二十二年)秋,诗人在长安应制试时所作。当时诗人正在长安,眼见朝政腐败,权门当道,奸佞当国,遂作此诗以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