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尺惊涛内,呼舟半晚过。
夜帆明螮蝀,秋浪狎鼋鼍。
旧雨南徐少,回风北固多。
到山山已黑,撼树且高歌。
【解析】
本篇是一首山水小诗。作者在诗中以简练的语言和生动的意象描绘了一幅江边夜宿、山间行吟的图画,展现了作者高远的志趣和旷达的情怀。全诗意境开阔,风格清新,富有韵味。
“携于生渊夜半剪江至焦山”,首句交代了此行的时间、地点和原因:深夜,乘船来到焦山。
“百尺惊涛内,呼舟半晚过”,“百尺惊涛”是诗人夜半来到焦山时所见之景。“惊涛”即惊浪,这里用来形容江水汹涌澎湃的景象。一个“惊”字突出了江水的浩大和波涛的汹涌。“呼”字既表现了诗人对船夫的依赖,也表现出他内心的激动。“过”字表明船已驶入江中。这两句写诗人夜半驾舟来到焦山,面对的是一片惊涛骇浪的江景。一个“惊”字突出了江水的浩荡,一个“过”字表明船已驶进江中。这两个动词的使用,将船夫与诗人的紧张心情巧妙地表现出来。
“夜帆明螮蝀,秋浪狎鼋鼍。”第二联进一步刻画了江上夜色中的景物。“明螮蝀”指月光照耀下的江面,“秋浪狎鼋鼍”则写出了秋水激荡的情景。这两句通过写江上月光照耀、秋风吹拂,写出了江上夜景的清丽动人,同时也暗合了诗人的心境:“明月”照人,“秋风吹拂”使人心旷神怡;而“狎鼋鼍”——戏弄着鳖鱼和鳄鱼——更显示出一种超然物外、洒脱不羁的精神。
“旧雨南徐少,回风北固多。”第三联描写了诗人在旅途中见到的景色。“南徐”指南方的徐州,诗人从徐州南下,故称“南徐”。徐州位于长江以北,所以称“少”。“回风”是指北风,因为诗人是从北方而来,所以说“多”。这句诗表面上是说风向不同,其实诗人在这里运用反衬手法,表达自己不畏艰难险阻,勇往直前的精神。
“到山山已黑,撼树且高歌。”尾联表达了诗人到达山顶后的心情。“到山”是说诗人到了山上,“山已黑”表明时间已经不早,而“且高歌”则表明诗人在黑暗中仍然乐观地唱着高歌。这一联表达了诗人虽然身处黑暗之中,但却依然保持着乐观的心态,这种豁达的人生态度令人钦佩。
【赏析】
这首山水小诗写于唐贞元十四年(798)秋天。当时作者在江东幕府任节度判官,因有感于“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于是乘船沿长江北上,经焦山时写下此诗。诗中描绘了夜晚乘船沿江而上的情景以及所遇风景。全诗语言朴素自然,意境开阔,风格清新,富有韵味。
首联“携于生渊夜半剪江至焦山”,写诗人乘舟夜行,抵达焦山时已是深夜,江面上波涛汹涌,十分危险。颔联承首句“夜半”而来,描绘了夜晚江上的美景,其中“惊涛”一词突出了江水的浩大和波涛的汹涌。颈联“夜帆明螮蝀,秋浪狎鼋鼍”承接颔联而来,描绘了夜晚江面上的美景,其中“明螮蝀”一词写出了月光照耀下江面的美景,同时暗示出诗人此时的内心感受。尾联“旧雨南徐少,回风北固多”承接颈联而来,描绘了诗人在旅途中遇到的景色,其中“回风”一词写出了北风的特点,而“多”字则表达了诗人对艰难险阻的无畏精神。
整首诗以简洁的语言和生动的意象描绘了一幅江边夜宿、山间行吟的图画,展现了作者高远的志趣和旷达的情怀。全诗意境开阔,风格清新,富有韵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