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科诏兴,六籍傍注脚。
先生玉为律,子弟珠在握。
修畛接菑畬,连楹开讲幄。
主张三尺喙,出入四寸学。
九牛群附毛,五鹿罕折角。
可怜遗经在,例取束高阁。
前圣多微言,斯人孰先觉。
柴生名父子,雅慕过庭乐。
渊源想授受,俗笔耻轻搦。
向来逐时趋,有力不如荦。
回思巾笥业,至味馀香穱。
仿佛图画中,梓材勤朴斲。
人生不朽名,岂必一第擢。
举场虽云淹,世泽优且渥。
传家庶无忝,作计良已悫。
我亦章句儒,诗成有馀怍。

【译文】

自从科举制度兴起,六经傍注脚。

先生玉为律,子弟珠在握。

修畛接菑畬,连楹开讲幄。

主张三尺喙,出入四寸学。

九牛群附毛,五鹿罕折角。

可怜遗经在,例取束高阁。

前圣多微言,斯人孰先觉。

柴生名父子,雅慕过庭乐。

渊源想授受,俗笔耻轻搦。

向来逐时趋,有力不如荦。

回思巾笥业,至味馀香穱。

仿佛图画中,梓材勤朴斲。

人生不朽名,岂必一第擢。

举场虽云淹,世泽优且渥。

传家庶无忝,作计良已悫。

我亦章句儒,诗成有馀怍。

【注释】

  1. 科诏:科举考试的法令。兴:兴起。
  2. 六籍:六经。傍注脚:旁加注释。
  3. 玉:比喻学问精深。律:法则。
  4. 子弟:指弟子或学生。
  5. 修畛(zhěn)接菑畬(shú):田间修整田埂和清理荒田。修:修建。畛:田间的界线,即田埂。菑:庄稼地里的野草。畬:荒地。
  6. 连楹(yíng)开讲幄:门连着门,帐幕连着帷帐。
  7. 三尺喙:比喻言论简短而直率。
  8. 五鹿:指汉文帝时的丞相萧何。
  9. 九牛:形容人多势众。群附毛:纷纷依附。
  10. 五鹿罕折角:指五鹿君很少能被折服、改变主意。
  11. 遗经:遗留下来的经典著作。
  12. 微言:精当的言论。
  13. 斯人:这个人。
  14. 柴生:柴荣的儿子柴宗训。父子:这里指父子俩都很重视读书学习。
  15. 雅慕:很仰慕、羡慕。过庭乐:指孔子教儿子孔鲤,孔鲤长大后继承父亲的学业。
  16. 授受:传授知识,接受教导。
  17. 俗笔:通俗的文笔。
  18. 逐时趋:追逐时风,迎合时尚。
  19. 穱:同“蓹”,茂盛的样子。
  20. 梓材:指优质的木材。勤朴斲(zuó):勤劳朴实地加工制作。
  21. 余:通“迂”。不朽名:不老的名声。
  22. 淹(yān):淹滞,停留。
  23. 世泽:家族世代的恩惠。
  24. 庶(shù):希望。无忝(tiǎn):没有可羞耻的地方。
  25. 作计:计划、打算。
  26. 我亦:我也。章句儒:研究文字训诂之学的儒士。
  27. 有余:有馀,多余的意思。
    【赏析】
    这是一首七绝,是作者对当时科举制度的不满及对读书人的期待与期望之作。
    首联“自从科诏兴,六籍傍注脚”,指出科举制度的兴起,使得原本属于儒家经典的《六经》也变成了供人学习的教材,并对其进行了注解。“先生”两句,作者以孔子为例,强调老师的作用,以及弟子对于老师的尊重之情。
    颔联“修畛接菑畬,连楹开讲幄”,通过描绘一幅农田劳作的景象,进一步说明科举制度下,人们对于学问的追求与热爱。同时,作者也借此表达了他对于科举制度的不满与失望。
    颈联“主张三尺喙,出入四寸学”,作者运用夸张的手法,形象地描述了自己对于学问的态度与追求,即追求精深的学识,而非浅尝辄止。“九牛”、“五鹿”两句则进一步强调了这一点,即在科举制度下,人们往往会被名利所迷惑,从而迷失了自己真正的追求。
    尾联“可怜遗经在,例取束高阁”,作者感叹那些珍贵的经典之作,在科举制度下往往被束之高阁,无法得到应有的重视与传承。同时,他也表达了对那些真正有学问的人的期待与希望,即希望他们能够不被名利所迷惑,坚守自己的学术追求,为国家的发展做出贡献。
    整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既表达了作者对科举制度的不满与失望,又体现了他对读书人的期待与期望之情。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