谛公世寿八十八,见说形神倍清拔。
有时挈钵身入城,健若云端出巢鹘。
随行不用木上座,一日往还能步戛。
葛藤斩尽松性孤,那怕霜根被缠杀。
开堂说法逾四纪,坐断高峰梵王刹。
一拂何曾肯付人,问着三交两头瞎。
似怜我是无家客,远枉山中八行札。
我来便合去寻师,却向石头防路滑。
云林咫尺径未到,回首湖西山齾齾。
明年拟坐雨安居,眼膜终须宝篦刮。
到湖上不及访谛辉禅师而归寄诗代柬
谛公世寿八十八,见说形神倍清拔。
有时挈钵身入城,健若云端出巢鹘。
随行不用木上座,一日往还能步戛。
葛藤斩尽松性孤,那怕霜根被缠杀。
开堂说法逾四纪,坐断高峰梵王刹。
一拂何曾肯付人,问着三交两头瞎。
似怜我是无家客,远枉山中八行札。
我来便合去寻师,却向石头防路滑。
云林咫尺径未到,回首湖西山齾齾。
明年拟坐雨安居,眼膜终须宝篦刮。
译文:
我听说谛辉禅师的寿命已经八十多岁了,他的形象和精神状态更加清拔。
他有时携带钵子进入城市,强壮得像是云端飞翔的鹘鸟。
他跟随行走不需要使用木制的座位,一天走下来能一步跨越。
他将葛藤全都斩除,使松树的本性得以显现,那也不怕霜根被纠缠。
他开设讲法的地方超过四年了,他坐在高峰上的梵王寺里主持佛法。
一次拂动法杖,他都不肯交给别人,有人问及,他就问“三个交叉”的问题让人一头雾水。
仿佛可怜我这个没有家的人,特地派信使从山中送来八行书信。
我来到这里就应该去寻找他,却又在石头边担心路途滑腻难行。
云林寺近在眼前却没有到达,回头望向西边的湖山山峦起伏连绵不断。
明年打算在那里住下,眼睛的膜质必须用宝篦刮去污垢。
赏析:
这首诗是作者拜访谛辉禅师后写的一首留别诗。全诗通过写与谛辉禅师的交往过程,表现了诗人对他的崇敬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