士当未遇时,往往慕好爵。
及乎婴世网,又想田园乐。
田园岂不好,世网多被牵。
兴罢乃径归,斯人得非仙。
廿年客京洛,未识斯人面。
山光竹影中,仿佛如相见。

诗解:

题故汶州太守潘君画像

  • 士当未遇时,往往慕好爵。 (士人处在未出仕的时候,常常憧憬着能够拥有高位和荣耀。)
  • 及乎婴世网,又想田园乐。 (等到他们被世俗的网束缚住之后,又怀念起田园的宁静与快乐。)
  • 田园岂不好,世网多被牵。 (田园生活难道不好吗?但世俗的网却常常把人牵引住,让人无法自由地追求自己的理想。)
  • 兴罢乃径归,斯人得非仙? (当一切努力都结束的时候,他们选择直接回到田园,这样的人难道不是神仙吗?)
  • 廿年客京洛,未识斯人面。 (二十年来,我居住在京城洛阳,却从未见过这个人的真面目。)
  • 山光竹影中,仿佛如相见。 (在山光竹影的映衬下,仿佛是再次见到了他,这种感觉既熟悉又陌生。)

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对一位已故汶州太守潘君的怀念之作。潘君生前是一位有志之士,但在世网的束缚下未能实现自己的理想。而诗人则表达了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和对潘君归隐的赞美。

首两句描绘了潘君未遇时的志向和经历世事后的困惑。”士当未遇时,往往慕好爵” 表示士人未得志时,常羡慕高位和荣誉。”及乎婴世网,又想田园乐” 说明一旦被世俗所束缚,便渴望逃离尘嚣,回归田园。

第三句揭示了世俗的复杂和难以挣脱。”田园岂不好,世网多被牵” 表达了即使田园生活美好,但现实的压力和诱惑使得人们难以真正享受。

诗人通过对比表达了对潘君归隐的赞美。”兴罢乃径归,斯人得非仙?” 暗示如果潘君能摆脱世俗的牵绊,回归田园,那么他的人生可能就像仙人一样超脱。

最后两句反映了诗人对潘君的思念之情。”廿年客京洛,未识斯人面” 表明诗人已经离开了京城多年,但仍无法找到潘君的踪迹。”山光竹影中,仿佛如相见” 则通过自然景色的回忆,让诗人感到仿佛再次见到潘君,这种感情既深刻又遥远。

这首诗通过对潘君的怀念,展现了诗人对理想、现实和人生的深刻思考,以及对归隐田园生活的向往和赞美。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