骚雅本正声,沿流乃尽变。
前贤不苟作,寸锦胜匹练。
自从篇什繁,观者目易眩。
公才拟日星,有作万人见。
圭璋既特达,气类必引荐。
赏奇神有交,嗜善诲不倦。
手持大圆镜,尽摄诸方彦。
高谈折深源,小智穷曼倩。
伊余好吟咏,宿昔弄柔翰。
驽骀百舍趋,追骥不及半。
人言桃李春,自顾桑榆晏。
雄辞荷奖借,照眼惊璀璨。
穆穆被清风,嘐嘐发将旦。
和章如草木,披拂聊供𧢇。
【注释】
过蒙:接受。次韵奉酬:用原韵和作答诗。
大篇:指《骚经》的一篇,即《离骚》。
正声:纯正的声音、雅颂。
寸锦:比喻才德出众的人。匹练:古代一种丝织品,比喻美玉。
繁:众多。
日星:太阳与星星,比喻才能卓越之人。
圭璋:古代用作礼器的两块玉。这里比喻贤才。
气类:同气相求,意即志同道合。引荐:举荐。
神交:精神上相通。曼倩:西汉人东方朔,曾为马府令史,后任郎官,性诙谐善辩。
弄柔翰:玩弄笔墨。
驽骀:劣马,喻平庸者。百舍趋:走百步路。
桃李:指花木,借代人才或美女。桑榆:指夕阳,暮光,喻年老。晏:晚。
雄辞:豪迈的文辞。
荷:承担。奖借:推许和资助。
照眼:形容光彩夺目。璀璨:光彩灿烂耀眼。
清风:指高尚的道德风范。嘐嘐:象声词。发将旦:天将亮。
和章:和谐的诗歌。草木:《诗经·风》中的一类,这里指诗风自然朴素。𧢇:吹风的样子,引申为“吹捧”。
【赏析】
这是宋元丰八年(公元1085)苏轼被贬黄州(今湖北黄冈)时的一首诗。诗中以诗人自比为屈原,赞扬了院长对作者的奖掖之恩,也表达了自己不甘庸碌,努力进取的决心。全诗语言平易,情真意切,是一首赠别之作。
首联说,屈原的《离骚》是真正的雅乐和正声,其文辞流畅,感情充沛,变化无穷而不失其正,所以前贤不苟作(随便应付),而认为它像一匹锦一样胜过了一块美玉(匹练)。这里的“正声”,就是纯正的音调,“雅颂”。所谓“正声”和“雅颂”,都是孔子所说的“乐而不淫,哀而不伤”(《论语•八佾》),亦即《离骚》所追求的音乐境界。诗人在这里以《离骚》作为衡量一切文学的标准,表明自己的文学观。
颔联说,自从屈原的《离骚》出现以后,众多的文人学士都竞相模仿,但结果却是使读者眼花缭乱,难以辨别优劣了。这里的“前贤”,指的是那些效仿屈原的作品。“不苟作”,即不随意创作,有独创性。“寸锦”,喻指作品,也喻指才德出众的人。诗人在这句里运用反衬的手法,强调了自己的文章是与众不同,有独特见解的。
颈联说,自从屈原的《离骚》出现以来,就有很多才华横溢的文学家相继出现,他们的名声传得到处都是,人们一看他们的文章就能知道谁是真正有才学的人了。这里的“公才”,指院长,也就是苏轼的好朋友刘隃麋。这两句意思是说,由于《离骚》的出现,才使得许多才华横溢的人士脱颖而出,受到人们的重视和赞誉。
尾联说,我手中拿着一面大圆镜,可以清楚地照到四面八方的士人。这里是借用镜子这一物象来说明自己能够洞察天下英才的胸怀。接着又说,自己虽然年纪已经很大了,但还是喜欢写诗作文,常常沉浸在自己的艺术天地里。这里说自己虽然年纪已大,但仍有志于创作文艺作品;同时暗示了自己仍很年轻,希望别人不要小看他的创作能力。
此诗是苏轼写给刘隃麋的赠别之作。刘隃麋是苏氏兄弟的朋友,他为人正直,很有才干,在朝廷中担任重要职务。这首诗是诗人对自己才华的一种肯定,同时也是对自己的激励,表达了他对朋友的深厚友谊和对未来的乐观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