渡桥正亭午,白日无匿景。
微茫紫翠间,崷崒西南顶。
跻攀力已殚,仰视犹半岭。
回风转辘轳,汲我出深井。
茅庵冠木末,快若衣振领。
绿树忽交阴,苍然失人影。
坐来殊气候,浊暑惊清泠。
匆匆行役心,佳处惜俄顷。
【注释】
度紫溪岭:渡过紫溪岭。
亭午:正午时分。亭午,即中午。
白日无匿景:太阳光直射,没有阴影。
微茫:隐约不清。
崷崒:高峻突兀。西南顶:山的西南方。
跻攀:爬山攀登。殚:尽。
汲我:给我。
茅庵冠木末:茅草屋顶覆盖在树木上面。冠,覆盖。
快若衣振领:好像衣服被风吹拂而振动一样。
交阴:交相遮蔽的树荫。
苍然:苍劲的样子。
殊气:不同的天气。
清泠:清凉。
俄顷:片刻、一会儿。
【赏析】
这是一首描写登山观景和感受的诗。诗人以简洁明快的语言,描绘了登临紫溪岭所见的自然景物和自己的感受。全诗以“度”字为线索,从开始到结束,步步推进,层次分明,意境优美,富有韵味。
首句写登山之始,正值中午时分,阳光明媚,晴空万里。“亭午”,正午时分,太阳光直射,没有影子。这里用一个“无”字,把太阳光照射下的景象写得淋漓尽致,生动形象。“无”字还突出了太阳光的强烈,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刺激。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
次句写登上山顶之后所见的景象:“微茫紫翠间”。这里,诗人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将山上的草木描绘得栩栩如生。“微茫”,形容草木的颜色淡雅,朦胧;“紫翠”,指紫色的树木和绿色的草丛,色彩斑斓,生机盎然。这两句诗既展现了紫溪岭的自然风光,又表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之情。
第三句写登上山顶后,看到的景象。“崷崒西南顶”中的“崷崒”是形容山峰挺拔突兀的样子,“西南顶”指的是山峰的西南方。这句诗既展示了诗人对山峰的高度和险峻的惊叹之情,又表达了他对自然美景的赞美之情。
第四句写攀登的过程。“跻攀力已殚”,意思是已经竭尽全力攀登到了山顶。“崷崒”一词在这里表示山峰的险峻,使人不敢有丝毫懈怠之意。这句诗既表达了诗人攀登过程中的艰难困苦,又体现了他坚韧不屈的精神风貌。
第五句写登顶之后,所看到的景观。“仰视犹半岭”,意思是抬头看的时候,仍然只看到了一半的山峦。这既是对前面诗句的补充说明,又进一步强调了诗人对自然的敬畏之情。
第六句写回风转动辘轳的情景。“回风转辘轳”,意思是回风吹动着辘轳。“汲我出深井”,比喻回风带动着自己脱离困境,摆脱束缚。这句诗既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现象的惊奇,又体现了他在困境中求生存的坚强意志。
第七句写茅草屋顶覆盖在树木上面的景象。“茅庵冠木末”,意思是茅草屋的屋顶上覆盖着树木。“快若衣振领”,意思是好像衣服被风吹拂而振动一样。这里的“快”字,既表达了诗人对茅庵与树木相互映衬、相得益彰的欣赏之情,又体现了他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向往之心。
第八句写绿树忽然遮住了树荫的情形。“绿树忽交阴”,意思是绿树忽然遮住了树荫。这句话既展现了紫溪岭四季常青、生机勃勃的景象,又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美景的赞美之情。
第九句写坐在山中时感受到的独特气候。“坐来殊气候”,意思是坐在山里时感受到了与平常不同的气候。“浊暑惊清泠”,意思是炎热的暑气被清凉的山风所震惊。这句诗既表达了诗人在山区独特的自然环境中所感受到的变化无常的气候现象,又体现了他面对大自然时的惊奇之情和敬畏之心。
第十句写诗人匆匆行役的心情和惜别佳处的情感。“匆匆行役心”,意思是匆匆忙忙地赶路的心情。“佳处惜俄顷”,意味着美好的景色令人珍惜短暂的时刻。这句诗既表达了诗人在游览紫溪岭时所感受到的快乐与满足,又体现了他对美好时光流逝的感叹和珍惜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