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将围寸竹,截作径尺筒。
粉筠削尽肌理出,玉质外莹其中空。
为君满贮诗千首,投以琅玗报琼玖。
寄去宁烦六六鳞,捧来须得纤纤手。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内容要点的基本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对诗歌进行深入解读,然后结合注释,把握诗歌的主要内容.
第一联:“谁将围寸竹,截作径尺筒.”诗人以问句开篇,首先点明诗筒的来源:是有人用一围(即十尺)竹子截成的.这“围”“寸”“径尺”三个数字的运用,既显示了诗筒的尺寸之大,也表现了制筒人巧妙而精细的技艺.
第二联:“粉筠削尽肌理出,玉质外莹其中空.”这两句是写筒的制作过程及特点.“粉筠”,就是用粉笔在竹上画好花纹或字迹后,再经磨光,使表面光滑如粉;“削尽肌理”,指削去竹皮,露出里面白嫩的肉;“玉质外莹”,形容经过精心加工的竹筒,外面像玉一样晶莹剔透.这两句不仅写出了诗筒的形貌美,还写出了诗筒的质感美.
第三联:“为君满贮诗千首,投以琅玗报琼玖.”这两句是说,我为你精心装诗,装满了一千首,就像《山海经》中的瑶台、琅嬛那样珍贵.这两句是全诗的关键所在,诗人巧妙地借用神话传说中瑶台、琅轩等神仙所居之台,比喻珍贵的诗筒.
第四联:“寄去宁烦六六鳞,捧来须得纤纤手.”这两句是说,寄给你诗筒,请你不要烦闷;要得到这样的诗筒,还需要有一双巧夺天工的双手.“六六鳞”,“六六”是数词“六”与“六”相加而成,这里用作量词,“六六鳞”是借代手法,指诗筒的精美.“纤纤手”,形容女子手指细长柔美,这里用来赞美制筒人的手艺精巧.
【答案】
译文:
谁能把一根一围的竹子截成直径一尺的筒?削尽竹皮露出里面白色的肉,好像一块玉石,晶莹洁白.为你装进一千首诗,就像《山海经》中的瑶台、琅轩那样珍贵.寄给你诗筒,请你不要烦闷;要得到这样的诗筒,还需要有一双巧夺天工的双手.
赏析:
此诗是一首咏物诗,作者以诗简喻人,托物言志,表达了作者对朋友深厚的情谊和对友人高才大德的钦佩之情.
开头两句先点明诗筒的由来:“谁将围寸竹,截作径尺筒?”诗人以疑问的形式引出下文,既表明了诗筒的尺寸之大,又表现了制筒人巧妙而精细的技艺.“谁将”二字,既表现出诗人对制简人巧妙技艺的赞叹,又表现出诗人对制筒人的敬佩之情.
颔联“粉筠削尽肌理出,玉质外莹其中空”是对诗筒的具体描述,突出了诗筒的特点.“粉筠”,就是用粉笔在竹上画好花纹或字迹后,再经磨光,使表面光滑如粉;“削尽肌理”,指削去竹皮,露出里面白嫩的肉;“玉质外莹”,形容经过精心加工的竹筒,外面像玉一样晶莹剔透.这两句不仅写出了诗筒的形貌美,还写出了诗筒的质感美.
颈联“为君满贮诗千首,投以琅玕报琼玖”是说,我为你精心装诗,装满了一千首,就像《山海经》中的瑶台、琅轩那样珍贵.“投以琅玕报琼玖”一句,运用了神话传说中瑶台、琅轩等神仙所居之台作为比兴,以表达自己对朋友的高才大德的敬仰之情.
尾联“寄去宁烦六六鳞,捧来须得纤纤手”是说,寄给你诗筒,请你不要烦闷;要得到这样的诗筒,还需要有一双巧夺天工的双手.“六六鳞”,“六六”是数词“六”与“六”相加而成,这里用作量词,“六六鳞”是借代手法,指诗筒的精美.“纤纤手”,形容女子手指细长柔美,这里用来赞美制筒人的手艺精巧.
这首诗语言简洁,意境优美,结构严谨.全诗以简为题,以筒比人,托物言志,通过写诗筒的形貌之美、质地之美以及自己的情感体验来表现对友人深厚的感情.
名家点评
清代黄叔琳《唐诗笺注》卷二:此绝句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