銮舆昨者东幸鲁,旷典百代传辉煌。
君今应聘往纂述,岂异扈跸来登堂。
直从国书采钜丽,不比家乘搜散亡。
谁云小试著作手,会见奎壁垂天章。
偶然便道一返里,山青云白遥相望。
眼前合并那易得,归兴未抵离愁长。
鞭鞘巳出软尘外,袅袅丝路穿垂杨。

俞大文出都同人祖席分韵得郎字

銮舆昨者东幸鲁,旷典百代传辉煌。

君今应聘往纂述,岂异扈跸来登堂。

直从国书采钜丽,不比家乘搜散亡。

谁云小试著作手,会见奎壁垂天章。

偶然便道一返里,山青云白遥相望。

眼前合并那易得,归兴未抵离愁长。

鞭鞘巳出软尘外,袅袅丝路穿垂杨。

注释:

俞大文(1280年-1348年),名权,字大文,号青原,又号雪溪,临川(今属江西)人。元末至明初著名文学家、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元至正间任太学博士,与宋濂、刘基等共修《元史》并撰序。后入明,洪武初为翰林学士,曾受命监修元朝实录。洪武四年(1371年)任南京国子监祭酒,不久以病致仕。

【译文】

皇帝的车子昨天才到东方去巡视,伟大的典制是百代的光辉。

现在你应聘去编修史书,怎么能和皇帝巡行不同呢?

直接根据皇帝的诏书采择那些重大而美丽的事情,不像私人的家谱那样搜寻零散而无价值的东西。

谁还说你只能小试牛刀,将来一定会有成就的,一定会像奎星一样闪耀天空。

忽然想到要回家去,远远地看到山和白云相互望不到边。

眼前的团聚是多么不容易得到的啊,回家的愿望还没有实现,离别的忧愁却更长了。

鞭子的鞘早已飞出了尘土之外,袅袅的丝路上穿过绿垂杨。

赏析:

此诗作于元至正二十三年(1363)春。当时,作者正在京城应征编纂《元史》,因被荐主推荐而得以参与其事。这首诗就是作者在京城时所作,其内容反映了他对于此次参加修史工作的喜悦之情。

首联两句写自己被荐主推荐参与修史之事。”銮舆”即皇帝的车驾。”昨者”指不久前的事。”东幸鲁”是指皇帝到东方巡视的事。”旷典”指伟大的典制。”百代传辉煌”,意思是说这一伟大的典制将百代流传下去,永放光辉。这两句诗表达了作者对于自己能被荐主推荐参与修史之工作感到非常荣幸、非常欣喜的感情。

颔联两句承上启下,写自己的工作情况。”应聘”,意指自己接受荐主的委托,担任编写史书的工作。”纂述”,意指编辑史书。”扈跸”,指随从皇帝出行。”来登堂”,意指登上朝廷,参与政事。这两联诗人通过自谦之辞来表达自己对于这次参加修史工作的自豪感和责任感。

颈联两联写自己对于这次参加修史工作的认识和态度。”采巨丽”,意指选择重要而美好的事物。”不比家乘搜散亡”,意为与其在家谱中搜寻零散而无价值的事物,不如从国家大事中选取美好而重要的事物。这是说自己对于这次参与修史工作的看法。他认为,与其在家谱中搜寻零散而无价值的事物,不如从国家大事中选取美好而重要的事物。这是他对于自己的工作的看法。

尾联两句写自己对于此次修史工作的情感体验和感慨之情。”小试”,指初次尝试或试验。在这里指自己首次参与修史工作。”小试著作手”,意为第一次试着写作史书。”奎壁”,指奎星和斗宿中的两颗星,古人以为奎星和斗宿中的两颗星是上天赐予的祥瑞象征,所以人们认为它们能带来吉祥幸福。在古代文化中,奎星和斗宿中的两颗星被认为是能够照亮人间的星星。”垂天章”,意为能写出传世的伟大作品。这里指自己能写出传世的伟大作品。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对于自己能写出传世的伟大作品所感到的无比喜悦和骄傲的心情。

尾联两句写自己对于此次修史工作的情感体验和感慨之情,也是对自己能够写出传世伟大作品的自信表现。然而,诗人并没有因此而满足,反而还想到了自己即将回家的情景。于是尾联两句诗表达了他对即将到来的家乡生活的美好期待,同时也流露出他对即将结束的京城生活的不舍之情。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