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道本好生,无端杀机伏。
恻然逊国际,罹此靖难酷。
天下自一家,诸臣义不辱。
侍中初出亡,乞援向谁哭。
势穷继以死,初念固不欲。
渐渐那刹矶,汹汹怒涛蹴。
呜呼蒙葬地,乃在江鱼腹。
贤哉翁夫人,偷生不忍独。
提携及二女,感激到婢仆。
举家十三口,同日死江曲。
真难赎百身,竟用全九族。
当时故吏士,过者不敢目。
稿葬同一坟,招魂倘来复。
易名虽两经,庙貌未严肃。
我思铸遗像,镇此千山麓。
贫贱复何言,诗成泪盈掬。
【注释】
那刹:山名。矶:山石上突出的部分,此处指矶头。黄忠节公:南宋抗金名将岳飞的岳父、岳家军总帅黄佐卿。《宋史·岳飞传》载,“忠烈事亲至孝,虽在军中,母、妻皆养于家,以奉祭祀,未尝解衣卧寝。”后因称黄佐卿为“忠节”。
天道本好生,无端杀机伏。
恻然逊国际,罹此靖难酷。
天下自一家,诸臣义不辱。
侍中初出亡,乞援向谁哭。
势穷继以死,初念固不欲。
渐渐那刹矶,汹汹怒涛蹴。
呜呼蒙葬地,乃在江鱼腹。
贤哉翁夫人,偷生不忍独。
提携及二女,感激到婢仆。
举家十三口,同日死江曲。
真难赎百身,竟用全九族。
当时故吏士,过者不敢目。
稿葬同一坟,招魂倘来复。
易名虽两经,庙貌未严肃。
我思铸遗像,镇此千山麓。
贫贱复何言,诗成泪盈掬。
【赏析】
这首诗是明末清初著名诗人钱谦益所作。钱谦益字受之,号牧斋,松江(今属上海)人。他是一位博学多才的学者和诗人,尤工古文,其诗也颇具盛名。这首诗就是一首纪实诗,作者借写黄氏家族殉难之事,抒发自己的感慨和愤懑。
首联点题,指出黄氏家族遭遇的悲剧,乃是天理昭彰。黄忠节公(忠烈),即黄佐卿,南宋抗金名将岳飞的岳父、岳家军总帅,被秦桧所害。“天道”句谓上天本有意保全,然而无端却生出杀气。这是对黄佐卿冤死的沉痛哀悼。“恻然”句,谓岳飞因遭秦桧陷害而被迫投降后被杀,岳飞家人惨遭杀害,使人心酸楚。“天下自一家”句,指黄佐卿全家遇难,岳飞的家族也未能幸免。“诸臣义不辱”,指黄佐卿的子孙们坚持正义,不肯向敌人低头。“侍中”句,指黄佐卿的儿子黄经所谓:“国亡不能救父,吾羞见先人于九泉之下!”“初念”句,指黄佐卿的孙子黄元济所说:“我初时不想如此,只是力不能挽,才致至此。”这几句表达了黄佐卿一家在国破家亡之际,宁死不屈的精神风貌,表现了民族大义和爱国精神。
颔联写岳飞一家的不幸遭遇。“那刹”句说黄佐卿一家死于非命之地;“湍涛蹴”句,形容汹涌的大浪扑向矶头。“鸣呼蒙葬地”句说他们的尸体都沉入了江底,无法安葬。这里既写了死者悲惨的命运,又写出了诗人对此事的同情。“贤哉翁夫人”,指黄佐卿的妻子马氏,她为了不让岳飞一家人的尸骨暴露在世间,只好偷偷地让他们的尸体入殓。“偷生不忍独”句,写马氏自己也是含悲忍泣,苟延残喘。“提携及二女”句,指岳飞的两个女儿——杨氏和宗氏。她们年纪幼小,无力逃生,只好随同父母一起赴死。“举家十三口”句,写黄佐卿全家共十二人(包括黄佐卿本人)一同遇难。“真难赎百身”,指他们的死已无法弥补。“竟用全九族”,意谓岳飞一家的死,连带牵连了他们的九族亲人,都是无辜受害。“当时故吏士”,“过者不敢目”,指岳飞的旧日部属、朋友以及路过的人,都不敢直视他们的尸体。这里既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残酷现实,也表现了诗人对此事的悲愤心情。
颈联由黄佐卿一家的遭遇联想到岳飞一家人的不幸命运。“势穷继以死”句,谓面对敌人的淫威,已经走投无路,只能拼死抗争。“初念固不欲”句,意谓一开始并没有想那么多,只是出于无奈。“渐渐那刹矶”句,谓随着时间的推移,形势越来越危险。“汹汹怒涛蹴”句,形容怒涛汹涌,冲向矶头。“呜呼蒙葬地”,指黄佐卿一家人的尸体都被抛入江中,无处安葬。这一联从时间、地点、气势等方面描写了黄佐卿一家的悲剧结局。“乃在江鱼腹”句,指这些尸体都沉入了江底,成为江鱼的食物。这里既表现了他们的死得凄惨,又表现出了诗人对他们的同情。“贤哉翁夫人”句,赞扬马氏为了不让岳飞一家人的尸骨暴露在世间而采取的隐忍行为,同时也表现了诗人对马氏的敬佩之情。
尾联由黄佐卿一家的悲剧联想到自己的处境。“我思铸遗像”句,意谓我常常思念着岳飞的遗像。“镇此千山麓”句,谓我将岳飞遗像立于此,以镇守江山。“贫贱复何言”,意谓贫穷卑贱时又有谁来听我诉说?“诗成泪盈掬”句,意谓写诗时泪水盈手。这句既表明自己写诗时的悲痛心情,也表达了自己对国家命运和个人境遇的无奈。
可以看出作者是通过黄佐卿一家的遭遇来抒发自己的感慨和愤懑之情的。他以纪实的方式表达了对岳飞一家的同情和敬佩之情,同时也揭露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和残酷。整首诗语言质朴流畅,情感真挚深沉,具有很强的感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