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昨迎銮旭日红,今朝云雾隔重重。
天留未死孤臣耳,又听金山寺里钟。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分析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信息提炼关键语句概括内容要点作答。本题要求考生对这首诗逐句释义,然后结合注释,赏析全诗。
忆昨迎銮旭日红,今朝云雾隔重重。
天留未死孤臣耳,又听金山寺里钟。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分析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信息提炼关键语句概括内容要点作答。本题要求考生对这首诗逐句释义,然后结合注释,赏析全诗。
【注释】 沔阳道中喜雨:这首诗写于作者被贬为江陵县令时。沔阳,即今属湖北荆州地区一带的汉水北岸地带,古称沔州、汉阳郡。这首诗就是作者在沔阳县(今湖北省仙桃市)作官时的喜雨之作。 一枕凉侵被:诗人在梦中醒来,感到枕头上凉气袭人。一枕,枕头;凉侵被,指枕头冷。 朝来得晏眠:早晨睡得迟了,所以醒来得晚。晏,晚。 江清收潦后:雨水把江水冲得十分清澈。 风劲挂帆前:大风刮起,船帆迎着风张开。 宿雨才如露
【注释】 设险凭全楚:设险,设置险阻;凭,倚仗、凭借;楚,指湖北的古国名。 江防:长江的防线。 郭:指外城或城墙。 独客:独自的客人。 天阔星如坠:形容天高云低,星星像要掉落下来一样。 惨澹:凄凉黯淡的样子。 【赏析】 蕲州道中 这是一首七律。此诗作于唐僖宗乾符二年(875),时为安史叛乱后第二年,是诗人避乱在蕲州(今属湖北)道中的即景抒怀之作。 第一句“设险凭全楚”,是说作者以自己的智慧和胆略
以下是对这首诗《荆州杂诗六首·其六》的逐句翻译和赏析: ``` 南郡风流地,雄藩毂久推。 梨花前队拥,红粉后车来。 马酒分獐饫,狐裘逐兔回。 明明军令在,蜀道几时开。 注释: 1. 南郡:指的是现在的湖北省荆州市地区,古代称为南郡。 2. 雄藩:指的是强大的藩镇,即地方上的豪强势力。 3. 毂(gǔ):古时车轮中心的转轴部分,这里比喻地方势力的中心。 4. 前队拥:指前面的军队或官员拥簇着。
【解析】 本题考查诗歌的内容、语言、技巧、思想情感及赏析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请对下面这首诗逐句释义”,然后根据选项确定答题的方向是内容、语言、技巧还是思想情感。 此诗的首句“三户亡秦谶”中的“三户”指的是项羽的部下英布、蒲将军和黥布三家。“亡”字在这里有“灭亡、消灭”之意,而“亡秦谶”是指预言秦朝灭亡的谶语。次句中“孤军覆楚师”的“孤军”指刘邦所率的起义军
诗句释义与赏析: 注释: 1. 中山存后裔:意指在乱世中,仍有人能保持对中山国(或某一家族、势力)的忠诚和记忆。 2. 失路亦依刘:意指即便身处困境或失去方向,也仍旧选择依赖或支持刘姓(可能指刘备或类似身份的人物)。 3. 大局分三国:意指当时的局势被分成了三股势力,各自为政。 4. 深心借一州:意指尽管整体形势复杂,但仍有个人(或某个团体)希望从中找到立足之地,即“一州”。 5.
荆州杂诗六首 其一 【注释】: 要害西南最:要害之地,在西南。要害,指战略要地。 乾坤百战馀:乾坤,天地之间。百战馀,指经历了无数战斗。 孤城还矢石,陈迹遂丘墟:孤城,指被围困的城池。 陈迹,指曾经存在的痕迹和遗迹。 丘墟,山丘废墟。 白日吹笳外,枯风落木初:白日,指白昼。 笳,即胡笳,古代管乐器。白日,指白天。 枯风,指秋天的风。 落木,指落叶。 暂来戎马地,惭愧得安居:戎马,指战争。 安居
【注释】 游燕不果乃作楚行:燕国不能成行,于是写下楚行。 北道:指北方的道路。南辕北辙:本应往南走而却往北走的比喻。 一门初约变:当初与某人约定好了,结果变化了。 岐路独行多:岔路上独自行走的多。 弹筝客:弹奏筝曲的歌者。击楫歌:敲着船桨而唱起歌曲。 田舍好:田园生活的愉快。 也知:明白。 壮志恐蹉跎:有远大的抱负却担心自己被耽误。 【赏析】 此诗是诗人在仕途不得志时所作
【解析】 此题考查诗歌鉴赏。赏析诗句的内容和作用,赏析诗句的语言特点,分析诗人的思想情感,赏析表达技巧和语言风格,赏析作者的观点态度,这五点是常规的考点。解答此题时,首先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逐句释义”,然后依据对诗歌的理解,从炼字、手法、情感等角度具体分析。 (1) “一枝开异域,独秀殿群芳”:一枝花独自在异国他乡开放,独自盛开于群芳之中,突出了梅花的傲骨与坚韧不拔的精神。 (2)
【注释】 1.季叔:作者的堂弟名季,排行第四。 2.荆州:今湖北江陵。 3.会合期难定:指与堂弟相见的日期难确定。 4.苍茫:迷惘。 5.烽烟:这里指战事。 6.地满:到处都是。 7.书疏:书信。 8.薄宦:微官。 9.驱策:驱使、驱使车马。 10.去留:离开和留下,指离别。 11.荆南:即荆门、荆山南边,这里借指荆州。 12.并州:太原,今山西太原市。 【赏析】 这是一首写久别重逢之情的诗
【注释】 梁元:指梁武帝萧衍。梁武帝时,荆州为重镇。称兵:起兵叛乱或割据一方。方士:方术之士。这里指迷信方术的人。干戈:兵器。弟兄:同辈人。戎衣:军服,借指军队。讲殿:讲武之殿。诗句:诗歌。巡城:巡历城中。世乱:乱世。文:诗。 【赏析】 这是一首讽刺诗人的诗。全诗以“祸福”开篇,指出梁武帝萧衍虽然在荆州重镇称兵叛乱,但在朝廷之上,却仍能安享太平,享受着方士、方术之士带来的“祸福”。而诗人自己
【注释】 宝应:县名,在今江苏省。章绮堂:作者的好友,字绮堂。 射阳湖:位于江苏省淮河流域,是苏北平原上最大的淡水湖泊,古称射湖、东湖等。 停船:泊船靠岸,停宿之意。 前游:指作者与章绮堂之前曾经一起游历过的场所。 冰霜:喻指艰难困苦的生活道路。 七旬以外两同年:指作者在七十岁之后才和章绮堂再次成为同辈之人。 【赏析】 此诗写与友人章绮堂久别重逢的喜悦之情
连日东风黄河冰合而复释清可鉴需眉亦一异也 注释:一连数日的东风,使黄河上的冰开始融化。当冰融化后,水面变得清澈,可以照见人的眉毛,这也是一个特殊的现象。 地降天升水气澄,人间何处辨休徵 注释:大地下沉,天空上升,水气变得澄清。在这样一个变化莫测的环境下,哪里还能分辨出季节的交替和气候的变化呢? 全亏三日柬风力,融尽黄河万里冰 注释:这一切都归功于那三日强劲的东风
诗句解析与译文: 1. "是夕雨幸已渡河" - 注释: 此句表达了在今晚的雨中,诗人已经渡过了河流。幸:幸运,此处表示庆幸或满足。渡:指过河。 2. "马为薄蹄愁雨雪" - 注释: 马匹因为蹄子太薄而感到忧愁,因为它害怕雨雪。薄蹄可能意味着马匹的蹄子不够坚固或厚重,因此容易受到寒冷和潮湿的影响。 3. "狐防濡尾怯风波" - 注释: 狐狸担心自己的尾巴被水弄湿,因此它感到害怕并颤抖。濡
【解析】 本题考查诗歌的赏析。首先读懂全诗,理解诗意,然后把握意象、炼字以及手法与风格。最后分析其思想感情和艺术手法。 “过常州不及入城留柬”的意思是经过常州,却未能进城而留下书信。此句交代了时间、地点、事件;“馀几个”是作者自指,说明当时作者与几位友人同行;“出处难教一例同”的意思是说,我等出仕与不仕都是一样,没有什么可耻之处。这一句表达了作者对出仕的看法;“钱不如徐犹胜我”
【解析】 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分析。“壮欲辞家老未能,得归拟作此山僧”是说作者壮志未酬,却因年老体衰而不得不辞别家人返乡。“预愁脚软腰无力,难蹑浮图最上层”是说因为腿脚不灵便,上不去佛塔的顶层,因此不能实现自己的夙愿,所以有预愁。这两句是全诗的关键,表达了诗人想建功立业却无奈于自己身体条件不佳的矛盾心情。 【答案】 译文:我壮志凌云,想要辞别家乡回到故乡隐居,可是年纪大了,身体不好
译文: 十一月十九日雪后舟发北关,冒着寒冷连夜赶赴严程,行过塘西天始明。 多事儿童催促早起,数峰晴雪指临平。 赏析: 此诗为送别之作。首句交代送别的时间和地点,“冒寒连夜赴严程”,点明时间是“十一月十九日”的夜晚,“冒寒连夜”表明了诗人对好友的深情厚意和对友情的珍视;“赴严程”表明了诗人送别的目的地是“严程”。次句描写送别的情景。“行过塘西天始明”中的“塘西”,即“塘栖”,是钱塘江南岸的一个小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