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边枣下嵚崎路,乱石堆堆数驿亭。
野草不知春意好,烧痕三月未全青。

【注释】

  1. 发蒙:比喻开始学习。阴:同“荫”。青驼寺:古刹名,位于今陕西西安市临潼区东南的华清池附近。
  2. 桑边枣下:桑树下,枣树旁边。嵚崎:高峻不平貌。
  3. 乱石堆堆数驿亭:驿亭为供人歇脚和换马的小建筑。乱石堆堆:形容山石众多。数驿亭:指多处驿站。
  4. 三月未全青:指春天已经过去三个多月了,山上的野草还没有完全变绿。
    【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于大历二年(767)春游华清宫后所作。诗的首句写景,次句用典,第三句写物,末句写情。整首诗语言朴实自然,清新隽永。
    诗的第一句“桑边枣下嵚崎路”,描写的是华清宫附近的景色。这里以“桑边”点明方位,以“红枣树”点缀环境,以“嵚崎路”描绘道路之险。“桑边枣下”四字,形象地勾画出华清宫周围的自然环境,使人仿佛置身于那青山绿水之中。这里的“桑树”并非真的长在桑林中,而是指代周围树木茂密的景象;“枣树”也并非真的长在枣树下,而是用它来代表华清宫中的枣树。这两句诗通过对景物的描写,为下文的游览活动作了铺垫。
    第二句“乱石堆堆数驿亭”,进一步写华清宫附近的环境。这一句中的“乱石堆堆”四字,不仅形象地描绘出山石之多,而且给人以一种雄浑、苍茫的感觉。同时,“数驿亭”也暗示着游客们在这里休息、换马的地方。这一联与上联相呼应,共同勾画出一幅美丽的自然风景画卷。
    第三句“野草不知春意好”,则转而写华清宫附近的花草。这一句中的“野草”并非真的长在野地里,而是借用它的意象来形容华清宫周围的草地。这句诗通过对花草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春天美景的喜爱之情。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对于大自然的热爱与敬畏之情。
    尾联“烧痕三月未全青”,则是写诗人在华清宫附近看到的情景。“烧痕”指的是山石上的草木被火烧过的伤痕,而“三月未全青”则表示这些伤痕还残留有绿色的痕迹。这句诗通过对山石上的草木进行描写,既表现了诗人对于春天美景的喜爱之情,又体现了他对大自然的细致观察与深刻理解。
    整首诗语言朴实自然,清新隽永。诗人通过描绘华清宫附近的景色、环境和花草等情况,生动地表达了自己对于春天美景的喜爱之情以及对于大自然的热爱与敬畏之情。同时,这首诗也具有一定的哲理性,启示人们要珍惜美好时光,积极面对生活。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