苍髯翠甲映于思,不染人间半点埃。
自倚孤根坚铁石,对抽双干出楼台。
陶家门外新栽柳,王氏庭前手植槐。
何似先生扶正直,阶庭成就柏梁材。

【解析】

这是一首咏物诗,写楼台中古柏的风骨。“积翠楼”三字点明题旨。“古柏”,指柏树。“恭次座主宗伯公原韵二章”,表明这首诗为应和某次座主之命而作。“其二”标明是其中的第二篇。“苍髯”,指柏树的枝干。“翠甲”,比喻树叶如盔甲一样青绿。“映于思”,指柏树的影子在人心里。这里暗用曹操《短歌行》:“青青子衿,悠悠我心。”意:翠色的枝叶映入我的思绪。“不染人间半点埃”,指柏树不为尘世所污染。“不染”,指不沾染尘垢。“埃”,尘土。“半点埃”,犹言“一尘不染”。诗人以柏树自比,表明自己的高洁、正直和坦荡胸怀。“自倚孤根坚铁石”一句,承上“自不染”,“孤根”、“坚铁石”均形容其坚定顽强的品质。“对抽双干出楼台”,比喻自己与同辈之人同心协力,共同成就事业。“陶家门外新栽柳”,借陶渊明的典故,说明自己与志同道合者相结。“王氏庭前手植槐”,借王戎的典故,说明自己与同辈之人有深厚的友谊(即“桃园三结义”)。“何似先生扶正直”,说自己像古代的君子那样为人正直。“阶庭成就柏梁材”,比喻自己能成大器立大业。“阶庭”,指庭院。“成就柏梁材”,比喻自己能建功立业,名垂青史。此句暗用汉武帝时梁鸿与妻子孟光的故事,梁鸿与妻子孟光虽贫贱不能离,却能相敬相爱,共筑家园,并育有一女,取名女莹然。后二人隐居,孟光织布,梁鸿教书育人,过着淡泊清静的生活。梁鸿著《五经》及《春秋左氏传》(《汉书•艺文志》),被举荐为孝廉。汉光武帝时,任太中大夫给事黄门郎。汉明帝时,任将作大匠丞,修整宫室。汉章帝时,任济阴太守,治理地方有方,百姓安居乐业。汉和帝时,迁任泰山太守,又转任颖川太守。后因母丧离职回家。在家守丧期间,他经常穿粗衣素食,闭门谢客,以示清贫。三年守孝期满,他仍坚持读书学习,并撰写了《五经解》,向朝廷献上,得到皇帝的赞赏和采纳。后来官至关内侯。梁鸿一生清贫,但他安贫乐道,不慕荣利,以耕田养鱼为生。《后汉书·逸民传》说他“性度开恒,不以吉凶动其怀;乡党称其有德。”后人因此称他为“梁鸿”。梁鸿的妻子孟光十分贤德,两人恩爱异常,相敬如宾,成为千古佳话。后世诗文多有赞美这对夫妻的佳作。“扶正直”句,意为我如同古代君子,为人处世,光明磊落,不屈从权势。“阶庭”,庭院、宅第。此言自己在庭院中成就了栋梁之材,为国家和社会作出了贡献。赏析:全诗以咏物起兴,托物寓志。作者通过描写积翠楼古柏的高尚品质,来抒发自己的情操和抱负。诗的前两联写柏树的高洁品质。“不染人间半点埃”两句,以柏树喻己,表示自己不为名利所动,不为世俗玷污。“自倚孤根坚铁石”,写自己坚定顽强的品质。这两句是全诗的纲领,其他各句都在为这两点作进一步的发挥。“对抽双干出楼台”一句,比喻自己与同辈之人同心协力,共同成就事业。“陶家门外新栽柳”一句,借陶渊明的典故,说明自己与志同道合者相结。“王氏庭前手植槐”一句,借王戎的典故,说明自己与同辈之人有深厚的友谊。“阶庭成就柏梁材”,比喻自己能成大器立大业。最后一句,以汉代梁鸿为例,说明自己能够建功立业,名垂青史。此诗语言质朴自然,风格平易清新,没有华丽的辞藻和过分雕琢的语句,读来琅琅上口,朗朗上口,给人以清新之感。同时,诗中也表现了诗人的人格魅力。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