频年慎简出宫坊,公道能令士气昌。
稽古荣归儒者分,抡才难得圣人乡。
机丝合与金针度,分刌知从玉尺量。
馆阁同时皆属目,又看魁柄指东方。
【译文】
多年谨慎地选拔官员,公正的制度能够使士气高涨。
稽考古籍荣耀着儒生的本分,选拔人才难得是圣贤之地。
用丝线编织出针,把针与金线合在一起,裁制衣服时,用玉尺进行量度。
在馆阁中,大家都注视着他,又看到他执掌了东宫。
【注释】
①“频年”:连年。慎简:谨慎地选拔官吏。②“公道”:指公正无私。③“儒者”:儒家学者。④“圣人乡”:指贤明的地方。这里指京师。⑤“机丝”:指织布机上的机杼丝。⑥“金针”:指纺车。⑦“玉尺”:比喻考核人才的准则。⑧“魁柄”:比喻最高权力的象征。东方:这里借指南宋朝廷。
【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赠别诗。陈缄庵(1563—1629),字子静,号东山,浙江绍兴人。万历四十三年进士,历任南京礼部主事、吏部郎中、左佥都御史,巡按山西,巡抚河南,总督山东等职。其治鲁有声,为时人所称道。此诗作于万历四十六年(1618)秋。当时陈缄庵以礼部右侍郎的身份,出任山东巡按使,诗人送行,即席赋诗赠别。
首句“频年慎简出宫坊”,是说陈缄庵任职以来,一直谨慎地选拔官吏,这是对陈缄庵为官的肯定。次句“公道能令士气昌”,是对陈缄庵用人得当的赞美。“公道”一词,历来被用来称颂正直无私的品格和公正的用人之道。这里,陈缄庵正是做到了这一点,所以他能使人心悦诚服。
颔联“稽古荣归儒者分,抡才难得圣乡”。诗人赞赏的是陈缄庵的儒者之风和圣乡之才,这是对他为人为官的高度赞扬。“稽古”,指考察史籍;“荣归”,意为光荣地返回。“儒者分”,即儒家学者的职责。诗人认为陈缄庵之所以能胜任这一职责,是因为他有儒家学者的风范。“圣人乡”,即贤明的地方。“圣人乡”是封建社会对地方最高长官的尊称。“贤明”、“圣洁”等词,都是封建社会里对统治者的最高要求。
颈联“机丝合与金针度,分刌知从玉尺量”,“机丝”指织布机上的机杼丝,也喻指官吏们。“金针”,指纺车。“玉尺”,比喻考核人才的标准。“度”,量测。这两句写陈缄庵善于用人。诗人用织布机的机杼丝和纺车的比喻来写陈缄庵,说明他善于选用人才,善于使用人才。这两句也是对陈缄庵用人得当的赞美,进一步表明诗人对他的敬仰之情。
尾联“馆阁同时皆属目,又看魁柄指东方”。“馆阁”,古代指翰林院。“属目”,注视、注目。“魁柄”,指最高的权力。“东方”,借指南宋朝廷。这两句是说,陈缄庵在任期间,人们都很关注他,而且他又手握重权,掌管朝廷大政。诗人认为,陈缄庵既有才能,又有政绩,又掌握大权,所以,人们都很看重他,期待他能有所作为。
全诗以赠别为题,但并没有直抒离别之情,而是通过对人物品质、才华和政绩的赞美来表达自己的感情,写得婉转含蓄,耐人寻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