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与先生貌一丘,柴门以外即沧洲。
残霞红上鲤鱼尾,远水碧于雄鸭头。
风定垂垂绿杨影,雨馀咽咽凉蝉秋。
几时真裹幅巾去,容我来随杖履游。

【注释】

奉题阮亭先生倚杖图:我敬奉地为阮亭先生题写《倚杖图》。

谁与先生貌一丘:谁能和先生一样安守在山丘里?

柴门以外即沧洲:柴门以外就是那辽阔的沧洲。

残霞红上鲤鱼尾:残霞的红色映照在鲤鱼尾巴上了。

远水碧于雄鸭头:远处的湖水颜色比那只雄鸭的头部还要绿。

风定垂垂绿杨影:风停了,绿柳的影子也垂下了。

雨馀咽咽凉蝉秋:雨后,凉爽的蝉声在秋风中呜咽着。

几时真裹幅巾去,容我来随杖履游:什么时候您能真的裹着条手帕去,允许我随着您的杖和鞋一起出游?

【赏析】

这首诗作于清乾隆四十年(1775),是诗人对阮元这位著名学者、经学家、诗人、词人的一次拜访,并写下了这首《奉题阮亭先生倚杖图》的诗篇。此诗前半部分描绘了一幅宁静优美的山水画面,后半部分则表达了诗人对朋友的仰慕之情。全诗语言清新自然,意境优美,堪称咏物佳作。

首联“谁与先生貌一丘”,意谓谁能像先生那样隐逸自守。这既是说给诗人听的,也暗示了诗题中的“倚杖图”。阮元字伯元,号云台,江苏仪征人,康熙四十七年(1708)进士,官至浙江巡抚。其一生崇尚程朱理学,曾主持修纂《续资治通鉴》,编成《十三经注疏》等巨著。其著作甚丰,其中以诗文见长者尤多。阮元在任两江总督期间,曾组织人力编纂了一部大型丛书——《学海堂丛书》,共收书六百多种,分为经、史、子、集四部,是清代规模最大的丛书之一。他也是著名的诗人,他的诗风清雅高洁,不落俗套,善于用典,格调高雅。因此,诗人对这样的朋友十分仰慕。阮元有一首七律《送别王兰泉之粤西》中有句:“君行何所适,吾道亦同归。”诗人正是从这句诗中得到了启示,于是便想跟随老师去岭南游玩。这里所说的“吾道”,指的就是诗人自己的诗道,也就是自己诗歌创作的道路和追求。

颔联“柴门以外即沧洲”一句,是诗人对友人居处环境的具体描写。“沧洲”是泛指江河湖海中的一片水域,常用来代称广阔的湖泊、大海或大江。“柴门”则是指简陋的门户。这句诗的意思是说:你家门口以外的那片水域便是你的隐居之地。这里的“沧洲”,实际上是诗人对友人住所的一个形象化的描述和概括。

颈联紧承上联,继续描绘诗人想象中的景象。“残霞红上鲤鱼尾”,是说傍晚时分,夕阳余晖照射在水面上,把一条鲤鱼的尾巴照得通红。“远水碧于雄鸭头”,是说远处的水天相接的地方,连雄鸭头上的羽毛也被映照得绿油油的了。这两句诗是运用色彩对比的方法来描绘景物的。“红”与“碧”都是形容颜色的字眼,但它们分别用来描绘不同的物体,从而形成强烈的视觉对比效果。“鱼尾”、“鸟头”则是具体的事物,它们被“红”、“碧”这两个形容词修饰之后,显得更加生动而形象。

尾联“风定垂垂绿杨影,雨馀咽咽凉蝉秋”是进一步描绘景物。“风定”是说风已经停息了。“垂垂”是形容柳树的枝叶下垂的样子。这句诗的意思是说:当风停了的时候,那垂挂着的杨柳的影子也跟着静止下来。“雨馀”是说雨过天晴之后的意思。“咽咽”是形容蝉鸣的声音。这句诗的意思是说:雨水刚刚停歇,那清凉的蝉鸣声还在不停地鸣叫着。这里诗人通过描写风停、叶垂、雨止、蝉鸣等景物,进一步衬托出了诗人心中的惬意和舒畅之情。

最后两句“几时真裹幅巾去,容我来随杖履游”是诗人对这次相聚的设想。“几时”是何时的意思。“裹幅巾”是一种古代装束,指的是戴头巾。“杖履”是拄着拐杖的意思。这两句诗是表达诗人想要跟随阮元一起去游玩的愿望。诗人在这里巧妙地将“随杖履游”与“裹幅巾去”联系起来,表达了他对这次相聚的重视程度和期待心情。同时,这也体现了诗人对友人深深的敬重和友好的情感。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