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道山穷水亦穷,忽攀石蹬与云通。
芙容殿底三重阁,杨柳桥南一面风。
老去文人多入道,从来绝境必凌空。
知君欲傲长江簿,佛号曾呼禁苑中。
【注释】
吕公洞:位于今湖北宜昌市西的夷陵区境内,因唐代宰相吕温曾在此游历而得名。轮庵禅师是吕公洞中的一位僧人。兰若:梵语的意译,意为僧伽住处、寺院。
只道山穷水亦穷:只是以为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方了。
忽攀石蹬与云通:忽然间攀登着石蹬,登上山顶和云雾相通。
芙容殿:即芙蓉殿,殿内有芙蓉花的壁画。三重阁:三层楼阁。
杨柳桥南一面风:杨柳桥南有一面可以吹到清风的地方。
老去文人多入道:年纪大了的文人大都进入了佛门。
从来绝境必凌空:自古以来,那些处于绝境的人,都必定要超越尘世,达到高远的境界。
知君欲傲长江簿:我知道你想要傲视长江边的簿籍。
佛号曾呼禁苑中:你的佛号曾经呼唤过宫廷里的人们。
【赏析】
这首诗描写的是吕公洞轮庵禅师在登临绝顶时的感受,诗人通过描绘吕公洞的景色来表达自己的情感体验。前四句写登上绝顶后所见之景,后四句抒发诗人自己对绝境超脱的人生态度。
首联“只道山穷水亦穷,忽攀石磴与云通”,意思是说,只是以为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方了,忽然间攀登着石磴,登上山顶和云雾相通。诗人通过这一对比,表达了自己对于绝境的突破和突破后的豁达心境。
颔联“芙容殿底三重阁,杨柳桥南一面风”则具体描绘了绝顶之上的景象。芙容殿底三重阁,杨柳桥南一面风,都是吕公洞内的风景名胜。诗人通过描绘这些风景名胜,进一步展现了自己在绝顶之巅的豁达心境。
颈联“老去文人多入道,从来绝境必凌空”,则是诗人对自己人生态度的一种概括和总结。这里,诗人以文人的身份来表达自己对于绝境的态度,强调了在绝境中能够超越尘世,达到更高境界的重要性。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对于绝境的看法和态度,同时也体现了诗人对于人生的深刻理解和独到见解。
尾联“知君欲傲长江簿,佛号曾呼禁苑中”更是点出了诗人的情感体验。这里的“知君欲傲长江簿”,可以理解为诗人对于自己能够傲视江边簿籍的自信;也可以理解为诗人对于自己在绝顶之巅能够超然物外,不受世俗束缚的自豪。而“佛号曾呼禁苑中”,则进一步强调了诗人对于佛教文化的热爱和信仰。
这首诗通过对吕公洞绝顶景观的描绘,表达了自己的豁达心境和对于人生态度的独特理解。诗人用自己的经历来诠释了人生哲学,表达了对于超然物外、不受世俗束缚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