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空月黑𦦨初熏,照夜俄生万岭云。
赤帜千人争赵壁,火牛百道走燕军。
危时莫以烽为戏,我意方忧玉亦焚。
不信劫灰吹不尽,草间狐兔尚成群。

【注释】

𦦨:古代用草扎成的旗帜。赵壁:赵国的营垒。

火牛:古时以火药燃烧牛皮制成的武器,这里指火攻军阵,也比喻战争的激烈。

劫灰:战乱之后留下的灰烬。

【赏析】

这是一首咏史抒怀诗。作者借咏烧山和中丞公韵,对南宋统治者偏安江南、苟且偷安的态度进行谴责。

第一句写天黑月黑,寒空如墨。“寒空”点出了当时的时代背景。在宋宁宗时期(1195—1207),由于金兵南侵,宋朝国势日益衰落,而朝廷却苟安于半壁江山,不思收复中原,致使北方大片土地沦为敌手,国家处于风雨飘摇之中。第二句是说,夜幕降临,万岭之上,云雾缭绕,一片漆黑。这景象正暗合着当时南宋统治者的昏暗政治。第三句写南宋军队在主帅的率领下,奋勇作战,赤帜高扬,争先恐后地登上了赵壁。第四句是说,敌军的攻势十分凌厉凶猛,火牛冲杀,百道齐奔,犹如洪水猛兽般汹涌澎湃。

最后两句是说,在这危急存亡的关头,千万不要认为烽火报警是儿戏;我之所以忧虑玉玺难保,正是为了它终将被焚毁的缘故。这两句诗表明了诗人的忠心耿耿、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他担心当政者昏庸无能,不能挽救危局。末句更是直抒胸臆,表示自己虽然遭到奸佞小人的诽谤和打击,但决不因此而动摇自己的信仰和决心。

这首诗在结构上采用了首尾呼应的形式。开头一句“寒空月黑𦦨初熏”,照应了结尾二句“玉亦焚”,即玉玺也被焚毁。这样写使全诗前后照应,一气贯穿。另外,从艺术上看,全诗没有正面描写战事,而是通过写赵壁、火牛、烽烟等景物来暗示战事之激烈,以及南宋统治者面对危机的惶恐不安,从而有力地表达了诗人对国家的忧虑之情。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