泽国愁冬旱,茅斋闭积阴。
腊前雷忽奋,岁杪雪方深。
苦竹丛相亚,疏梅冷不禁。
负暄宜野老,人有向阳心。
【注释】
泽国:水边低洼之地。茅斋:茅屋。积阴:堆积的阴云;指冬天的寒冷。腊前:农历十二月初。岁杪:年底。雪方深:大雪才下。苦竹丛:竹丛。疏梅冷不禁:梅花在寒冷中开放,仍不能禁受严寒。负暄:晒太阳取暖。野老:山野之人。有向阳心:有面向阳光的心愿。
【赏析】
这是一首冬日野居诗,表现的是作者对大自然的喜爱与对生活情趣的追求。全诗以“腊寒”为题,紧扣冬景,从冬日野居生活写起,通过对自然景色、季节特征、人物活动以及心理感受的描写,生动地表达了自己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和向往之心。
首句“泽国愁冬旱”,开篇即点出“泽国”这一地域特色。这里的泽国,指的是江南一带的水乡,地势低平,四周被水环绕,冬季气候湿润温暖。然而,由于气候的原因,这里的冬季往往伴随着干旱之苦,使得人们倍感愁苦。
第二句“茅斋闭积阴”,进一步描绘了诗人居住的环境。茅斋是简陋的房屋,而积阴则是指天空中的乌云密布,形成了一片压抑的氛围。这里既写出了环境的恶劣,也反映出诗人内心的无奈和忧郁。
第三句“腊前雷忽奋”,突然转变了诗歌的主题,转而写到冬日的景象。在这里,“腊前”指的是腊月(农历十二月)来临之前的时期,而“雷奋”则是形容雷声震天动地,仿佛在奋力地挣脱沉闷的气氛。这两句诗通过对比冬日的阴沉与雷声的激荡,形象地描绘出了冬日里特有的景象,同时也暗示了诗人内心对这种景象的感慨。
“岁杪雪方深”一句,再次回到了冬日的主题。岁杪即一年的末尾,而雪却越下越厚,越下越深。这句诗不仅描绘了雪景,更通过雪的变化来象征时间流逝的速度,暗示着新的一年即将到来,而自己又将迎来新的挑战和机遇。
“苦竹丛相亚”,继续描绘自然环境。这里的苦竹丛,指的是竹林之中生长着一些竹子,它们虽然长得高大挺拔,但却显得有些凄凉和萧瑟。这种对比,既突出了竹子自身的坚韧与生命力,也反映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无助。同时,“相亚”一词的使用,还体现了诗人观察事物的细致入微,以及对自然现象的深刻理解和感悟。
“疏梅冷不禁”,进一步描绘了梅花的生长状态。这里的梅花虽然在寒风中顽强地绽放,但是它们依然无法抵御严寒的侵袭,显得有些脆弱和无力。这不仅是对梅花自身特性的描绘,更是对诗人内心情感的一种映射。梅花虽美,但它的美丽却需要经受住严寒的考验才能显现出来,而这恰恰是诗人所渴望却又难以实现的境界。
最后一句“负暄宜野老,人有向阳心”,则升华了整首诗的主题思想。这里的“负暄”指的是晒太阳取暖的意思,而“宜野老”则是指适宜于山野之人的生活。诗人认为,尽管自己身处繁华的城市之中,但内心深处仍然向往着自然、追求着田园生活的宁静与美好。同时,他也表示自己有一颗向往阳光、追求光明的心,愿意在大自然的怀抱中度过每一个美好的时光。
这首诗通过丰富的想象和细腻的描写,成功地塑造了一幅冬日野居图景。诗人以独特的视角观察世界,用心去感受生活中的点滴变化,从而创作出了具有独特韵味的诗歌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