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举重阳会,何妨十日迟。
林峦真得趣,晴雨总相宜。
踏屐堪寻菊,登高例有诗。
闲僧来不速,社饮倍淋漓。

【注释】

重阳:指农历九月九日重阳节。十日:即重阳节后的第十天,即十月十日。三弟:作者的三个弟弟。西林庵:在今安徽宣城市境内。杲山法师:名不详,作者的朋友。不期而至:没有预先约定而突然到来。

【译文】

重阳节后十天曾与三个弟弟在西林庵聚会,今天是微有小雨,杲山法师没有事先约定却突然出现了。

再次举杯重阳节会,何妨推迟十天?

山林景色真是乐趣无穷,晴和下雨都相宜。

踏着木屐可以寻找菊花,登高作诗是惯例。

闲散僧人来时并不匆忙,社饮更加畅快淋漓。

【赏析】

《再举重阳会》是一首重阳节宴集诗,写诗人对重阳节的喜爱之情,并以此表达自己对友人的热情欢迎之意,同时表现了诗人旷达豪放的个性。全诗以“重阳”为题,表达了作者对于重阳节的喜爱和热情,也借此表达了自己的个性。

开头两句:“重阳后十日曾三弟招集西林庵是日微雨杲山法师不期而至”,这是说在重阳节后十天才与三个弟弟在西林庵聚会,今天天气虽然微有小雨,但杲山法师还是意外地出现了。

第三句:“再举重阳会,何妨十日迟。”意思是说既然已经决定举行重阳节的宴会,又有什么妨碍延迟呢?这里的“迟”字既表示时间上的拖延,也隐含了诗人内心对于聚会的期待。

第四句:“林峦真得趣,晴雨总相宜。”意思是说山林景色真是有趣,无论是晴天还是雨天都很适宜。这里用“得趣”、“总相宜”来形容山林景色的迷人之处,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

第五、六句:“踏屐堪寻菊,登高例有诗。”意思是说穿上木鞋可以去寻觅菊花,登高作诗是惯例。这里用“踏屐”、“有诗”来形容登高作诗的乐趣,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于诗歌创作的热爱之情。

最后一句:“闲僧来不速,社饮倍淋漓。”意思是说闲散的僧人来得并不匆忙,社饮更加畅快淋漓。这里用“不速”、“淋漓”来形容僧人的到来和饮酒的气氛,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于友情的珍视之情。

这首诗通过描绘重阳节的自然风光和人们的欢聚之情,表达了诗人对于自然和友情的热爱之情。同时,诗中的语言简洁明快,意境深远,给人以美的享受。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