僧腊五十八,当时九岁孤。
悽凉衔治命,辛苦望泉垆。
鬼守他乡魄,儿存出世躯。
两消生死憾,含笑赴归途。
元立上人,姓张氏,幼时随父客居京城,父亲去世后,元立上人被安置在天津。他死后,其子决定将他的遗体带回故乡安葬。当时元立上人年仅九岁,家境贫寒无法自存而去为僧,并从平阳昼公那里学到了佛法。如今他已经五十岁了,今年秋天他赤着脚来到北方寻找父亲的墓地,发现天津濒临海边的沙土地带被水冲刷得几乎无法辨认,但有一个老邻居张姓的能依稀指认出墓地的位置。他打开墓穴,发现父亲墓中的棺木完好无损。他将带着这个棺材返回故乡进行安葬。
在京师相见,向元立上人请求写诗以纪念这段经历。于是,诗人赠送给他一首诗,表达了对元立上人的敬仰和对他儿子的同情。
诗句:
元立上人,姓张氏。
注释:这里的“张”是姓氏,“氏”是家族的标识。元立上人是姓张的人。
赏析:这首诗开篇就点明了元立上人为张氏之儿,接下来的内容都是围绕这个主题展开。幼随父客京师父殁权厝天津且死属其子曰必反吾骨故乡时元立甫九岁贫不能自存去而为僧得法于平阳昼公今五十年矣辛卯秋徒跣北来求父葬处天津濒海沙水冲激殆不可辨有里老张姓者依稀指其处发视墓砖在焉桐棺无恙将奉以归葬相见京师乞一言纪其事爰赠以诗
注释:这里描述了元立上人跟随父亲到京城求学,后来父亲去世了,他们就把遗体埋在天津。当元立上人长大成人后,由于贫困无法维持生计,便出家成为僧人,并从平阳昼公那里学习佛法。至今已经50年了,今年秋天他赤着脚来到了北方寻找父亲的墓地。在天津靠近海的地方,沙土被水流冲刷得面目全非,但仍有一块墓砖隐约可见。他打开了这块墓砖,发现父亲的棺柩完好无损。他打算把棺材带回故乡进行安葬,并请诗人为他作诗以纪此事。诗人欣然答应为他作诗。
赏析:这首诗描述了元立上人的一生经历,从小时候学习佛法,到长大后出家成为僧人,再到寻找父亲墓地的过程,最后希望将棺材带回故乡进行安葬,体现了他对亲情的深厚感情。凄凉衔治命,辛苦望泉垆。
注释:这里的“治命”是指死亡,而“泉垆”则是一种祭祀用的石碑。元立上人感到悲伤,因为他父亲已经去世了,而他只能辛苦地等待着祭拜。
赏析:通过描述元立上人在父亲去世后的心境与行动,展现了他对亲情的执着追求。鬼守他乡魄,儿存出世躯。
注释:这里的“鬼守”是指鬼魂守护着这个地方,而“出世躯”则是形容元立上人虽已出家为僧,但仍然保持着凡人的身体。
赏析:诗人通过对元立上人身处异乡、身怀肉身的形象描绘,表达了对其孤独与坚韧的同情之情。两消生死憾,含笑赴归途。
注释:这里的“两消生死憾”表示生与死的矛盾已被消除,而“含笑赴归途”则表示元立上人带着释然的心情回到了故乡。
赏析:诗人用简洁的语言表达了元立上人对生死的超脱态度以及对故乡的深深眷恋。
译文:
元立上人姓张氏,幼时随父客居京城,父亲去世后,元立上人的墓地在天津。当元立上人长大成人后,因贫困无法维持生计,便出家成为僧人,并从平阳昼公那里学习佛法。如今已经50年了,今年秋天他赤着脚来到了北方寻找父亲的墓地。在天津靠近海的地方,沙土被水流冲刷得面目全非,但仍有一块墓砖隐约可见。他打开了这块墓砖,发现父亲的棺柩完好无损。他打算把棺材带回故乡进行安葬,并请诗人为他作诗以纪此事。诗人欣然答应为他作诗。
诗句和译文一一对应,同时提供了必要的关键词注释和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