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田可食,惰者不耕。
惰者不耕,三年而荒。
三年而荒,三月治之。
破土得绿,微有生机。
东家贫儿,上山拾栗。
母病失炊,无忧晚食。
西家贫女,携兰种香。
眉有怨色,怨春不长。
贫儿贫女,各有心绪。
虽日见之,难相告语。
寄语惰者,力不恃人。
以力恃人,自弃其身。

这首诗是关于勤劳与懒惰的对比,以及它们对生活态度的影响。

第一句”有田可食,惰者不耕”,表达了即使有食物可以满足基本需求,但懒惰的人也不会去耕种,因为懒惰是一种消极的态度,他们不愿付出努力去获得更好的生活。

第二句”惰者不耕,三年而荒”,进一步描绘了懒惰带来的后果,即三年后土地变得荒芜,无法提供食物。这里的“荒”字形象地表现了土地被荒废的状态。

第三句”三年而荒,三月治之”,虽然土地荒废了三年,但只要努力治理,还是有机会恢复生机。这里强调了时间的重要性和解决问题的决心。

接下来四句描述了两种不同的生活方式:一个是贫穷的年轻人上山拾栗为生,一个是贫穷的女性种兰花来吸引人们的注意。这两组人物的生活状态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第五句”破土得绿,微有生机”,描述了年轻人通过自己的努力,让荒废的土地重新变得肥沃,展现出生命的顽强和希望。

第六句”东家贫儿,上山拾栗”和第七句”西家贫女,携兰种香”,分别展示了两个不同背景的人物如何用自己的方式改变自己的生活状况。

第八句”眉有怨色,怨春不长”,反映了这些贫困的人们对于生活的无奈和不满。

第九句”贫儿贫女,各有心绪”,揭示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心事和想法,他们的生活并不轻松。

第十句”虽日见之,难相告语”,表示即使是天天看到这些人,也难以告诉他们应该如何去做。这是因为懒惰和勤奋都是个人的选择,需要自己去体会和实践。

最后两句”寄语惰者,力不恃人”和”以力恃人,自弃其身”,则是对那些懒惰的人的忠告,鼓励他们依靠自己的力量去改变生活。如果只依赖他人而不付出努力,最终会失去自我价值。

这首诗通过对懒惰和勤奋的描写,深刻地揭示了人们对待生活的态度和选择对自己命运的影响。它告诉我们只有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实现梦想,才能真正改变自己的命运。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