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有芙蓉十四,秣陵天半峨。
尽剥落、翠桁朱罳,都缘上、暗藓昏莎。
当时缕金长袖,曾倚望、鳷鹊下明河。
未百年、月寂风寥,琼梯断、夜游狐鼠多。
无复镜屏拥荷。
凉烟一帚,惟馀老柳婆娑。
下有横波。
认栏影、断红拖。
帘间燕来非昔,忍再唱、玉京歌。
春人不过。
山眉自隐隐、颦瘦蛾。

这首诗是南宋词人姜夔的作品。全诗如下:

绮寮怨 颓楼
那有芙蓉十四,秣陵天半峨。
尽剥落、翠桁朱罳,都缘上、暗藓昏莎。
当时缕金长袖,曾倚望、鳷鹊下明河。
未百年、月寂风寥,琼梯断、夜游狐鼠多。
无复镜屏拥荷。
凉烟一帚,惟馀老柳婆娑。
下有横波。
认栏影、断红拖。
帘间燕来非昔,忍再唱、玉京歌。
春人不过。
山眉自隐隐、颦瘦蛾。

注释:

  1. “绮寮怨” —— 描述一个华丽而忧伤的场景:这一句表达了一种华丽却充满哀愁的氛围。这里的“绮寮”指的是豪华的住所,“怨”则表达了对过去的哀伤和无奈。
  2. “颓楼”:指破旧或衰败的建筑物。这里通过“颓楼”形象地描绘了建筑的破败状态,以及由此带来的凄凉感。
  3. “那有芙蓉十四” —— 描述芙蓉花的数量:这句通过数量词“十四”突出了芙蓉花的众多,同时也隐含了数量之多到几乎无法计算的程度。
  4. “秣陵天半峨” —— 形容地理位置高远和空间的开阔:这句用“秣陵”和“天半”来形容地理位置的高峻和空间的广阔,给人一种高耸入云的感觉。
  5. “尽剥落” —— 形容时间的流逝导致事物的变化:这句表达了随着时间的流逝,原本华丽的景象变得破败不堪,一切都已经失去了往日的光彩。
  6. “翠桁朱罳” —— 用色彩丰富的词语描绘旧物的颜色:这里使用了“翠桁”和“朱罳”这两个词汇,前者指的是绿色的横梁,后者指的是红色的帷帘,这些词语不仅描绘了物体的颜色,还带有一种古典美的感觉。
  7. “都缘上、暗藓昏莎” —— 描述自然环境对旧物的影响:这句通过“暗藓”和“昏莎”,形象地描绘了自然环境对旧物的侵蚀和破坏,使得原本美丽的场景变得破败不堪。
  8. “当时缕金长袖,曾倚望、鳷鹊下明河” —— 回忆往昔的辉煌:这里的“缕金”指的是华丽的装饰,“长袖”则是古代女子的一种服饰特点。这句回忆了过去的辉煌,以及曾经倚靠观望的场景,流露出对过去的美好时光的怀念。
  9. “未百年、月寂风寥” —— 表达时间的无情和变迁:这句通过对时间流逝的描写,表达了生命的无常和岁月的无情。同时,也暗示了曾经繁华的地方如今已经变得荒凉冷清。
  10. “琼梯断、夜游狐鼠多” —— 描绘环境的恶劣和不安全:这句以“琼梯”象征美好的生活环境,而“夜游狐鼠多”则描绘了一个黑暗、危险且混乱的场景。这种对比强调了环境的巨大变化。
  11. “无复镜屏拥荷” —— 描述昔日的热闹不再:这句通过“镜屏拥荷”的形象描绘了往日的热闹场景,而“无复”则表示这一切已经成为过去,再也回不去了。
  12. “凉烟一帚,惟馀老柳婆娑” —— 描绘自然景观的变迁:这句通过“凉烟一帚”形容景象的凄凉,而“老柳婆娑”则描绘了一种自然景观的变化,即曾经生机勃勃的老柳树如今只剩下摇曳的身影。
  13. “下有横波” —— 形容水景的美丽:这句以“横波”来形容水面的美丽波光粼粼的样子,给人以视觉的冲击,展现了一种宁静而美丽的景象。
  14. “认栏影、断红拖” —— 表达对过去美好时光的回忆:这句通过“栏影”和“断红拖”的形象,回忆起了曾经的美好时光,但同时也表达了对过去美好时光的怀念和留恋之情。
  15. “帘间燕来非昔” —— 描述燕子的变化:这句通过“帘间燕来非昔”,形象地描绘了燕子从昔日的栖息地飞来的场面,象征着时间的流逝和环境的改变。
  16. “忍再唱、玉京歌” —— 表达对过去美好时光的怀念与不舍:这句通过“忍再唱玉京歌”,表达了对于曾经美好时光的怀念,以及对于再次唱歌时的无奈和不舍之情。
  17. “春人不过” —— 描述春天的到来:这句通过“春人不过”形象地描绘了春天到来的景象,但同时也传达了一种无法回到过去的心情。
  18. “山眉自隐隐、颦瘦蛾” —— 描述人物的神情和外貌:这句通过“山眉自隐隐”、“颦瘦蛾”,刻画了一个人皱着眉头、面容憔悴的模样,展现了人物内心的痛苦和无助。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