残燧方收吉祥岛,流胔谁葬十六门?
祭亡越国无尊俎,招梦徐州有子孙。
我歌摧恻愁沄浑,客亦听之悽心魂。
却羞我辈逃兵劫,枉戴高乾履厚坤。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语言、表达技巧的能力。首先要读懂诗,理解其思想感情,然后抓住诗句中的重点词语,分析其在诗中的含义和作用,最后结合全诗的内容和主旨进行赏析即可。

(1)

“残燧方收吉祥岛”,残火在吉祥岛上刚刚燃尽,这里借喻了明朝灭亡,残存的火种即将熄灭。残火象征着明朝残余势力的衰败。

(2)

“流胔谁葬十六门?”指明末农民军攻下南京,崇祯帝自缢于煤山,明亡,故称“十六门”。诗人在这里借指明朝灭亡的历史事实。

(3)

“祭亡越国无尊俎”,越国是春秋末期的一个诸侯国,公元前473年,越王勾践被吴王夫差打败,越国向吴国请和。吴王夫差准备同意越国的请求。伍子胥劝阻说:“越王为人可以同他共患难,不能同他有福乐。现在不灭掉越国,后患无穷。”吴王不听。越王回国后,发愤图强,终于在公元前473年打败吴国军队,并乘胜攻入吴都。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破吴”之战,又称“五战五克”。诗人用这一历史典故来讽刺那些投降的人。

(4)

“招梦徐州有子孙”,指东汉末年,刘繇占据扬州时,曹操曾派扬州刺史陈登去劝说他不要与刘备联合,共同对付曹操。后来陈登果然被刘繇所杀。诗人借此讽刺那些投降者,他们的后代子孙将永世不得安宁,永远为祸乱而受苦。

(5)

“我歌摧恻愁沄浑”,意思是我唱得凄凉悲伤。我唱的这首歌,使人感到悲怆,让人心情忧郁。这句是全诗的总结。

(6)

“客亦听之悽心魂”,意思是客人听了这首歌曲也很凄楚。这句也是全诗的总结。

(7)

“却羞我辈逃兵劫,枉戴高乾履厚坤”,意思是我们这些逃跑的士兵很羞愧,白白地享受着国家的厚恩。这句是全诗的总结。

【答案】

这首诗作于南明弘光元年(1645),当时诗人正隐居于杭州西湖之畔。诗中通过描写自己夜宿海口旧战场的感慨,抒发了明王朝已到穷途末路的哀痛之情。

首句“残火方收吉祥岛”,残火象征明朝灭亡的残存的火种即将熄灭。残火在吉祥岛上刚刚燃尽,这里暗喻了明朝的灭亡。

“流胔谁葬十六门”,指明末农民军攻下南京,崇祯帝自缢于煤山,明亡,故称“十六门”。诗人在此借指明朝灭亡的历史事实。

“祭亡越国无尊俎”,“越”为春秋时期一诸侯国名,公元前473年,吴王夫差率军攻破越国都城。诗人用这一历史典故来讽刺那些投降的人,他们的后代子孙将永世不得安宁,永远为祸乱而受苦。

“招梦徐州有子孙”,指东汉末年,刘繇占据扬州时,曹操曾派扬州刺史陈登去劝说他不要与刘备联合,共同对付曹操。后来陈登果然被刘繇所杀。诗人借此讽刺那些投降者,他们的后代子孙将永世不得安宁,永远为祸乱而受苦。

“我歌摧恻愁沄浑”,“摧恻”即悲痛、哀伤,“沄”指水声。我唱得凄凉悲伤。我唱的这首歌,使人感到悲怆,让人心情忧郁。这句是全诗的总结。

“客亦听之凄心魂”,“凄”是凄切的意思,也指伤心。“客亦听之凄心魂”,意思是我们这些逃跑的士兵很羞愧,白白地享受着国家的厚恩。这里的“客”指的是作者的朋友或友人,他们听到这首诗后,也感到悲怆、伤感,内心充满痛苦和悔恨,因此感到羞愧。这里的“客亦”就是“我也”。这句也是全诗的总结。

“却羞我辈逃兵劫,枉戴高乾履厚坤”,意思是我们这些逃跑的士兵很羞愧,白白地享受着国家的厚恩。这句是全诗的总结。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