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㝢方就昏,佛天止明水。
郁蒸松气香,到地与云委。
使我禦雪衣,融然渍春蕊。
孤岩虚有心,向我定无诡。
安计六合寒,物质正愁毁。
闲房留晚飧,殊蔬列箪簋。
饮啄有正参,乌能听唇齿?
草木资腐肠,留蜕亦同死。
何以历劫身,不坏大雄氏。
离相求庄严,终难语言似。
儒墨虽异根,居恒重端始。
呓词积万厨,缄舌了以理。
青衲同舞裳,闻言揭灯起。
高幢翻乱星,不动自芒屣。
弹指穿百墙,续醉更添酏。
蠢蠢四宇虫,匿入磬声底。
既饱吾且行,因缘谢悲喜。
须知一寸烛,已抵两砖晷。
门限分天人,出关即千里。
回顾芙蓉巢,檀霞冒龙觜。

【注释】

万㝢方就昏,佛天止明水:万㝢(mào)指日落时分,佛天指佛教所讲的天地、宇宙。

郁蒸松气香,到地与云委:郁蒸,形容松树的香气浓郁;到地与云委,指松香弥漫到地上,与云雾交融。

使我御雪衣,融然渍春蕊:御雪衣,穿上御寒的衣物;融然渍春蕊,融化的冰雪渗透到了春天的花蕊中。

孤岩虚有心,向我定无诡:孤岩,指一座孤立的山峰;虚有心,指山中的岩石空灵而富有生气;向,面对;我定无诡,意谓面对着这座孤峰,我没有发现它有任何不真实之处。

安计六合寒,物质正愁毁:六,泛指四方。六合即天地四方,寒即寒冷之意。物质正愁毁,指世间的物质正在遭受毁坏。

闲房留晚飧,殊蔬列箪簋:留,留住。晚飧,晚饭。殊,特别。箪,竹制的盛饭器具;簋,青铜制的盛酒器具。

饮啄有正参,乌能听唇齿?:饮啄,吃喝。正参,正合适。乌能,怎能。听唇齿,听从别人的言语和命令。

草木资腐肠,留蜕亦同死:资,资助,这里指供……使用。腐肠,腐烂的肠道,比喻腐朽堕落。

何以历劫身,不坏大雄氏:历劫,经历劫难。大雄氏,指释迦牟尼。

离相求庄严,终难语言似:离相,超脱世俗之相。庄严,庄严美好。

儒墨虽异根,居恒重端始:儒墨,指儒家和墨家两家学派。

呓词积万厨,缄舌了以理:呓词,胡言乱语。积万厨,指积集了很多话语。缄,封闭。了以理,指用道理来约束自己。

青衲同舞裳,闻言揭灯起:青衲,僧人穿的青色衣服。舞裳,跳舞时的服饰。闻言揭灯起,听到别人的话便起身点亮灯火,表示要学习。

高幢翻乱星,不动自芒屣:幢,旗子或帐篷之类的东西。动,移动。芒屣,草履。

弹指穿百墙,续醉更添酏:弹指,用手指轻轻击一下手指。穿百墙,穿过一百面墙壁。续醉更添酏,继续喝酒。

蠢蠢四宇虫,匿入磬声底:蠢蠢,众多的样子。四宇,四周的空间。藏入磬声底,藏在钟磬的声音之下。

既饱吾且行,因缘谢悲喜:既饱吾且行,既已吃饱,就要行走离开。因缘,缘分、机缘。谢,告别。

须知一寸烛,已抵两砖晷:寸烛,指蜡烛。烛光在古代一尺等于今天的一米,一寸烛光则相当于一尺烛光的十分之一。砖晷即圭表测日影的长度。

门限分天人,出关即千里:限,界限。门限分天人,指门户之间有如天人相隔的距离。

回顾芙蓉巢,檀霞冒龙觜:回顾,回头看望。芙蓉,荷花。巢,花蕾。檀霞,指夕阳西下时从远处飘来的红霞。冒,遮盖着。龙觜,指龙口。

【赏析】

这首诗是王禹偁晚年的作品。诗题“晚投阿育王寺住僧禹九留饮玉几松堂二十韵”表明诗人是在阿育王寺留宿时所作的一首诗。全诗共20句,每句7个字,共140字。

此诗开头两句写诗人投宿阿育王寺后所见之景:“万㝢方就昏,佛天止明水。”傍晚时分天色渐渐变暗淡,佛陀降生之地的水面也显得明亮起来。这两句描写了诗人在寺庙里看到的景象。

接下来三句写诗人在寺里所感:“郁蒸松气香,到地与云委。”诗人被松木的香气所陶醉,仿佛置身于仙境一般。这几句描绘了诗人在寺院中的心境。

然后诗人转向自我反思:“使我禦雪衣,融然渍春蕊。”他穿着御寒的衣服抵御寒冷天气,却感到春意融融、心情舒畅。这几句写出了诗人在寒冷中感受到的温暖之情。

接下来两句进一步描绘诗人在寺院中所思所想:“孤岩虚有心,向我定无诡。”孤独的山峰空灵而富有生气,面对这样的景色,诗人并没有觉得有什么虚假之处。这两句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敬畏之情。

接下来两句写诗人在寺院中的生活:“安计六合寒,物质正愁毁。”诗人思考着如何度过这个寒冬,并担忧物质世界的毁灭。这两句写出了诗人对人生无常的思考。

接下来两句写诗人在寺院中的生活:“闲房留晚飧,殊蔬列箪簋。”诗人在寺庙中留下了晚餐,用素食摆上了餐具和盘子。这两句写出了诗人在寺院中的饮食生活。

接下来两句写诗人在寺院中的感慨:“饮啄有正参,乌能听唇齿?”吃喝都合乎道理,怎么能够听从别人的言语和命令呢?这两句写出了诗人对于权威和规则的质疑。

接下来两句写诗人在寺院中的感悟:“草木资腐肠,留蜕亦同死。”树木花草都是腐败的肠肚,它们留下的痕迹也是同样的结局——死亡。这两句写出了诗人对于生命的感叹。

接着诗人写到:“何以历劫身,不坏大雄氏。”我们为什么能够经历这么多的劫难却仍然保持身体的完整呢?因为佛祖的大雄氏之力!这里诗人通过佛祖的力量来表达对生命的信念和坚持。

最后两句是诗人在寺院中的总结:“离相求庄严,终难语言似。”追求超脱世俗之相的庄严境界是非常困难的。这两句表达了诗人对于修行的艰难和不易的理解。

整首诗通过对景物和人物的刻画,展现了诗人在寺院中的生活和感悟,表达了他对自然、生命和修行的理解。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