迥野天萧萧,捎云有孤隼。
西下千里潮,流与夕阳尽。
羁人迟未归,忧来不能忍。
谁见六宇宽,留此一身窘。
晚色浮空来,霜气逼潜紧。
乍有村火光,激射到䉋箘。
对面将军山,峭极梦难近。
夜啼不待猿,有泪我先陨。
鬼神徒见猜,意气郁未泯。
尺蠖无由伸,附为草间蚓。
下涸重渊流,上扬九霄坋。
庶几俯仰间,一揭万古愤。
【注释】
迥野:旷野。萧萧:形容风声。捎(shāo)云:指飞鸟掠过云层。孤隼:孤独的鹰。西下:向西降落。流与夕阳尽:随同夕阳一起消逝。羁人:旅居他乡的人。忧来:忧思袭来。六宇:指天地四方,宇宙。留此一身窘:留下自己困窘的处境。晚色浮空来:傍晚的景色映照于天空。霜气逼潜紧:霜气逼着草木生长。䉋箘(zhì):一种草名,似蒿而小。激射:被风吹动的样子。对面将军山:山名,位于蜀地。峭极梦难近:山峰陡峭,令人难以攀登接近。夜啼不待猿:夜间猿猴啼叫时也不等待。鬼神徒见猜:鬼神只能凭空揣测,无法理解。意气郁未泯:志向、气概郁结未消。尺蠖(huò):一种昆虫,形如蛇而长,身体蜷曲。无由伸:没有办法伸展出来。附为草间蚓:像蚯蚓一样依附在草丛中。下涸重渊流:下沉到干涸的深渊。上扬九霄坋(jiàn):向上飘扬九天之上。庶(shù)几:或许,可能。一揭万古愤:或许能激起千载以来的愤慨。
赏析:
这是一首写景怀古之作。诗人从眼前景象写起,描绘了一个冬日黄昏的景象,并抒发了诗人的感怀之情。全诗以“旅怀”为主线,通过对景物的描写,抒写了诗人的身世之感和对历史的感慨。
首联“迥野天萧萧,捎云有孤隼”。意思是说,辽阔的天空中,飘荡着孤翔的飞鸟,远处的天空显得格外凄凉冷寂。这里,诗人用“萧萧”、“迢迢”等词语营造了一种寂静冷清的气氛,表达了诗人旅途中的孤独与寂寞。
颔联“西下千里潮,流与夕阳尽。”意思是说,西落的太阳伴随着滚滚的江水消失在远方的地平线上。这句诗运用了“流与夕阳尽”这样的动词短语,形象地描绘出一幅江水奔流不息的壮丽画面,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颈联“羁人迟未归,忧来不能忍。”意思是说,漂泊在外的旅人迟迟没有归家,忧思袭来使他难以忍受。这里,诗人通过对比“羁人迟未归”和“忧来不能忍”,表达了诗人内心的焦虑与不安。
尾联“谁见六宇宽,留此一身窘。”意思是说,谁能看见这广阔的世界呢?只有我这个旅人在困境中挣扎。这里的“六宇”指的是天地四方,象征着世界的广阔无垠;而“一身窘”则表示诗人自身的困顿处境,两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尾联“晚色浮空来,霜气逼潜紧。”意思是说,傍晚的天色渐渐变得清晰起来,寒冷的霜气也逼近了草木的生长。这里,诗人用“浮空来”和“逼潜紧”这样的词语描绘了一幅晚霞满天、寒霜逼人的秋日景象,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变化的感叹与欣赏。
尾联“乍有村火光,激射到䉋箘。”“䉋箘”是一种草名,此处比喻为火把,是村民晚上用来照明的工具。这两句诗通过描绘村民们晚上点起火把的情景,生动地表现了乡村夜晚的宁静与祥和。同时,“激射”一词也形象地描绘出了火光闪烁不定的情景,使整个画面更加生动有趣。
尾联“对面将军山,峭极梦难近。”意思是说,眼前的山峰如同一位威武的将军般矗立在那里,让人难以攀登接近。这里的“峭极”一词形容山峰高耸入云,令人望而生畏;而“梦难近”则表示虽然心中向往却难以真正到达的境界。这句话既展现了诗人对自己身处异乡的无奈与辛酸,又表达了他对家乡的深深眷恋。
尾联“夜啼不待猿,有泪我先陨。”意思是说,夜间的猿猴啼叫似乎也不需等待就已经开始,而我这颗忧思重重的心先已泪流满面。这里的“夜啼不待猿”采用了拟人的手法,将猿猴比作诗人自己,表达了诗人内心深处的孤独与无助;而“有泪我先陨”则直接表明了自己的情感状态——悲伤至极以至于眼泪先行流出。
尾联“鬼神徒见猜,意气郁未泯。”意思是说,那些鬼神也只能凭空猜测,我的志向、气概郁结未消。这里,诗人以“鬼神徒见猜”来表达自己的内心世界充满了神秘与不确定因素;而“意气郁未泯”则表示尽管遭遇挫折但志向依然坚定不渝。整首诗通过细腻的观察、生动的描绘和深沉的情感抒发,成功地塑造了一个充满矛盾与挣扎的形象,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历史与现实的深刻思考与感慨。